悠悠故土情——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杨巨才

2024年11月01日

●常耀宗

初秋时节,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南六洲村,74岁的杨巨才正在他的种养基地小院等着我们的到来,不然忙碌的他早去红薯试验田追肥去了。

杨巨才,中共党员,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乌兰察布、察右前旗三级优秀科技特派员。

一说起农业科技种植,杨巨才就兴奋不已,脸上泛着红光,皱纹舒展开来。在茶几上,他一边翻着手抄本一边说:“这些是我学科技、搞科技的记录本。”本上的文字密密麻麻,旁边还放着几本科技杂志。

这一个个本子、一本本杂志,勾起了他心中的往事……

1969年,高中毕业的杨巨才回村务农。他曾尝试参军、执教,均没有结果,一度颓丧。他回到这片黄土地,立志要在这片土地上成就农民的事业。通过自学,1974年开始,杨巨才试种过木瓜、甜叶菊等多种作物,大都失败了。失败是成功之母,或许正因如此,才激起了他上下求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志。白天,他不是蹲在实验田观察记录,就是向村里的老农请教。晚上,他专心攻读相关书籍、报刊,手不释卷。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不辞辛苦,跑到几里路外的村子,找当地的农技员解惑。

勤奋好学,敢于实践,杨巨才逐渐掌握通过寻找突变株快速选育新品种的技术。1976年,杨巨才在麦田发现了一株变异植株,他视之若珍,将其试种在小麦试验田,经过四年的潜心钻研,终于选育出命名为“京春一号”的小麦新品种,通过实地种植,亩产可达370公斤,远远高于当时其他小麦的产量。1982年,“京春一号”在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及卓资县的一些乡村进行推广,种植面积达3000亩。鉴于杨巨才的巨大贡献,自治区政府授予他“优秀青年”勋章一枚。

回忆至此,杨巨才坦言,如果没有当初的种种不如意,或许他不会走上农技这条路,也许这就叫“苦难是花开的伏笔”吧。

“京春一号”的成功,使杨巨才一举成名。1980年,公社调配他到农场担任场长。在农场里摸爬滚打一番的杨巨才明白,自己虽有实践经验,却缺乏系统的农技理论知识。因此,1983年杨巨才拜察右前旗高级农艺师刘培华为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他先是考取了农民技术员职称,两年后又考取了高级农艺师职称。

1987年,杨巨才试种的覆膜玉米再获成功。次年,科技杂志上一篇名为《覆膜马铃薯的栽培技术》的文章引起了杨巨才的注意,他又开始钻研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一试验就是五年。五年里,马铃薯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杨巨才每天从早到晚盯着马铃薯田,一株一株观察,从主茎高、叶片数、花蕾数到历年的覆膜、产量、效益等都逐项测试记录在案。环节繁多不说,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任何细微的疏忽和漏洞,否则前面的心血和汗水便会付诸东流。正如杨巨才所说:“搞农技没有近路可走,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

五年辛苦耕耘,来到秋收检验时刻。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村民们不相信杨巨才的马铃薯能增收,杨巨才就当着乡里人的面,把一亩地产出的马铃薯进行实地过秤,结果显示7600斤,创当地历史最高产,覆膜马铃薯大获丰收,远近闻名。

苦心人天不负。杨巨才热爱他脚下的这片故土,故土给他以极大的回报。此后,随着覆膜马铃薯的不断推广,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

2012年,杨巨才担任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大土城马铃薯基地负责人,有了更大的空间施展本领。

2015年,杨巨才辞去公司工作,成立了巨才农牧业科技发展服务公司,创办了大土城绿色种植养殖专业技术协会,承包了大土城村200亩土地,配套了大型农业设备。组织带领协会会员和村民发展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促进规模经营,为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种养基地,除了马铃薯,杨巨才还种植了水果玉米、黑小麦、红谷小米、雪菊、红薯等作物。这些作物从种到收,全部采用传统种植和加工技艺,满足了人们对绿色原生态农产品的需求。经过几年发展,大土城村村民种植的雪菊面积达40亩,每亩纯收入3000余元。

富而思源,回报桑梓。杨巨才种植基地的雪菊品质好,市场前景广,他便将雪菊无偿赠予周边乡镇村民,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他先后向察右前旗三岔口乡、黄茂营乡、乌拉哈乡、玫瑰营镇、巴音塔拉镇和集宁区白海子镇等地捐赠雪菊764000株,并向种植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在杨巨才的支持下,周边乡镇种植雪菊面积达50余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3至10万元。每到秋收季,种植基地吸纳20多位村民从事雪菊的采摘、加工、包装等工作,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元。真正做到了发展一个产业、惠及一方百姓。

杨巨才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疫情期间,他踊跃向三岔口乡防控点捐助活动板房一套、向李家村值班人员赠送大衣十件;主动为旗一线环卫工捐赠口罩一万个、雪菊两千多罐;响应市、旗两级政府号召,为额济纳旗捐赠有机红萝卜5000斤、雪菊茶118罐,价值25800元;为北京大兴区捐赠一批抗疫物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杨巨才随旗工商联走访慰问全旗“三老人士”和老党员22户。今年元旦,他响应“万企兴万村”号召,向三岔口乡南六洲村等地幸福院的孤寡老人捐赠价值6000余元的面粉、大米。

平凡是本色,不凡是追求。

今年已经74岁的杨巨才把种植基地的事务交给儿子杨利打理后,有了更多时间进行农技研究,对农作物新品种的钻研依然是他的不懈追求。

今年5月,杨巨才从大土城村委会引进红薯苗进行试种,前两天一场意外的大雨把红薯叶片打没了,采访过后他就要去地里追肥,争取让薯叶尽快长出来,由此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希望我80岁时,红薯在北方地区能实现大面积的推广种植,那样我们不仅能吃上当地的红薯,还能看到红薯带来的好效益,如此我这一生就圆满了。”杨巨才笑呵呵地说道。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这些话,既是讲给我们,也是讲给父老乡亲们,更是讲给他倾注一生心血的故土。

走访结束,走出杨巨才的小院,种植基地的雪菊花正泛着金黄,天空高远,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香气,久久不散。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