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1月08日

□本报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金鑫

近年来,化德县坚持党建引领,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着力下好新质生产力“先手棋”,赋能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发力,助力农业“新”发展。致力于技术指导与主导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制定了马铃薯、小麦、牧草、肉羊、绒毛用羊、燕麦6大特色产业的3年服务计划,致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主导产业质量效益、本土科技人才专业能力以及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小麦、燕麦等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100亩,引进抗旱、高淀粉马铃薯、高产小麦新品种43个,示范优质绿色高效栽培、种植面积1300亩;引进优质饲草品种20个,示范优质饲草高效种植300亩;优化畜禽养殖技术,增产增量至5.54万只。邀请专家团队调研、实验,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农畜品种,打造核心示范基地2处,示范辐射带动农民3000余人,累计开展农牧业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1场,受众442人次,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员42人,指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02个。

以“创新”赋能,提升教育“新”质效。通过创新课程体系、整合利用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质增效。借鉴北京东直门中学提倡的“三层五领域”课程体系,创新推动特色课程多样化发展。如,在化德县第一中学开发新增8门特色选修课,成立了“文心墨苑”书法社、“润德”文学社社团;在化德县职业中学组织开展“化德县职业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校本教研,新增护理、工美、汽修三个优质特色专业。此外,还积极寻求协助、强化资源整合,鼓励相关部门、企业捐赠文体用品、图书、职教课程和搭建职业培训平台,灵活组织政府工作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人才“组团式”帮扶“擂台比武”活动,提升民众参与度,助力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人才”为笔,增强生产力“新”动能。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乡村发展所需人才质量和数量,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充分对县、乡空余编制调研,从应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挖掘思想素质高、专业对口、综合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通过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完善职称和薪酬制度,持续加大政策吸引力和人才集聚效应,营造良好环境,确保优秀人才投身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事业中。截至目前,化德县共招录选调生35人、公务员150余人,人才引进32人。同时,还利用农民培训学校、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班等,“引进来”专家教授、农技员以及优秀干部以课堂讲授、经验交流、技能培训等形式,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本土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发展人才153人。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