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服务基层群众的“连心桥”——乌兰察布市“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实践工作纪实

2024年11月14日

□本报记者 张晓晨 邵敏丽

“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是从千千万万的党员、群众中挑选出来的,是各领域各行业的先进分子和杰出代表,是党的重要政治资源和执政资源,发挥好代表委员作用十分重要。”这是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上作出的指示。

谋势重在全局,落实争在朝夕。如何发挥好“两代表一委员”的真正作用,乌兰察布探索出自己的答案。

2023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观念,全面推进“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基层实践创新,通过“党委牵头统领+线上线下双阵地用力”模式,从民生保障、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基层治理、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领域出发,靶向施策发力,初步探索出一条代表委员全天候履职、常态化服务民生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基层实践路径。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全市各级代表委员干劲十足、亮点频出:集宁区创新“人大代表+诉前调解”工作模式,让更多矛盾止步于“未诉”,化解于“萌芽”;丰镇市政务服务局的“123”工作模式,不断释放基层民主活力;凉城县全面推行“四单”模式,不断推动为民办实事常态化、机制化;商都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将相关服务单位及农技专家、科创人才和企业界152名代表委员吸纳到园区“两代表一委员之家”,形成了阵地共建、资源共享、要事共榷的“三共”模式,进一步深化企业与管理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化德县长顺镇刀拉胡洞村全面推广使用“北疆民心桥”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基层矛盾纠纷快捷受理、高效化解……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在基层实践这个最大的命题中,乌兰察布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履行着“两代表一委员”的使命与担当。

上下“一盘棋” 工作主线明

乌兰察布市坚持把代表委员履职工作作为“一号创新工程”来抓,构建了党委统筹、上下贯通、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建立专职机构,真正实现了从市、县、乡三级党委层面把工作“统”起来、推下去。

提供履职保障,为党代表履职活动和学习培训提供经费保障,出台文件明确将代表委员履职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为无固定收入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参加履职活动提供补贴。

强化履职管理,通过组织部门和人大、政协对代表委员全年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正向引导代表委员增强履职责任感。

营造履职氛围,针对重大工程、重要政策、民生事项等,分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广泛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建议。

共建“三合一” 履职通道顺

乌兰察布市全面整合线下履职阵地,开拓线上履职空间,丰富拓展了履职载体和工作渠道。

构建“三合一”线下阵地。实现共用共建一个履职阵地,把代表委员拧成一股绳,形成履职合力。目前,全市已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两代表一委员”之家联络办(室、站)845个,代表委员线下履职实现全覆盖。

搭建“三合一”线上平台。创新打造“北疆民心桥—代表委员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同步开通“北疆民心桥”微信小程序,实现了部门、代表委员之间资源共用、信息共享,推动代表委员常态化、便捷化、全天候履职。目前,各旗县市区均已完成平台建设,并接入市级平台。

保障“全方位” 制度链条细

乌兰察布市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细节落到实处、链条清晰明确,建立完善一套促进代表委员有效履职的制度链条。

完善制度机制。制定工作机制、联系制度、服务群众工作流程、履职考核制度等“两代表一委员之家”一整套工作制度,从制度层面推动履职从会上延伸到会下、从机关延伸到基层。

规范履职活动。按照周、月、季、年时间节点,通过周驻室开门纳谏、月走访收集民意、季座谈互促互进、年评议强化责任,规范有序组织代表委员常态化履职,推动代表委员工作重心向基层下沉,履职质效往基层传递。

统筹建议办理。升级完善“集中+日常”统筹交办模式。集中交办是在全市两会闭幕后的第一周内,确定一天为意见建议、提案议案集中交办日,召开集中交办会,加强督导调度,压实办理责任;日常交办则是由全市各“两代表一委员”之家将代表委员日常走访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意见建议汇总梳理后,由代表委员联络服务部门分级分类交办,“两代表一委员”之家跟踪推动、及时反馈。今年1月26日,乌兰察布市首次召开全市“两代表一委员”建议、提案集中交办会,将96件党代表建议、248件人大代表建议、342件政协委员提案进行集中交办。

覆盖“全领域” 联系网络密

乌兰察布市拓展延伸覆盖范围,搭建织牢一张全面密切沟通联系群众的服务网络。根据代表委员职责要求,分领域激活代表委员的功能作用,细化明确联系工作任务,通过党代表联系重点群体、人大代表联系多数群体、政协委员联系特定群体,实现责任落实、任务落地。(下转第四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