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9日
核心阅读
●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是多民族融合的珍贵实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其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设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开发校本课程以及融入语文教学课堂等多元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乔武
乌兰察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多民族交流、融合、发展的光辉历程。在当今时代,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其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对于铸牢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语文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在传承文化、塑造价值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乌兰察布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乌兰察布历史文化资源剖析
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是多民族融合的珍贵实证。乌兰察布境内汇集了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北魏长城、金长城、明长城六个历史时期的长城遗迹,总长度约1500公里,分布于全市的11个旗县市区。例如,丰镇市境内留存有赵长城、明长城,其部分段落蜿蜒于丰镇的山川之间,虽历经岁月沧桑,夯土墙体依然顽强挺立,见证着往昔的风云变幻。明长城在乌兰察布也留下了深刻印记,得胜堡位于乌兰察布丰镇市与山西大同市的交界处,它曾是明长城重要的军事要塞与通商口岸。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见证当时路级城市的多元繁华。这座商贸重镇,出土文物琳琅满目。精美的瓷器有来自景德镇的青花瓷、西域风格的琉璃器,还有大量丝绸残片以及混杂多元的钱币,都承载着往昔的繁华。拓跋鲜卑在乌兰察布的迁徙发展史揭示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发展进程。拓跋鲜卑族曾在乌兰察布的凉城县、四子王旗、察右前旗等地留下迁徙足迹。乌兰察布六旗会盟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这一盛大活动,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乌兰察布红色文化是汲取力量赓续光荣传统的力量源泉。集宁战役是乌兰察布近代红色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场战役中,无数战士英勇奋战,保卫家园、争取民族独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展现了军民鱼水情。察右后旗红格尔图战役中,当地各族群众紧密配合守军,共同抵御外敌入侵。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卫和平与安宁,也进一步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情谊与团结。
贺龙故居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它见证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历程。贺龙等革命家在这里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投身抗日斗争。他们与各族人民打成一片,激发了当地人民的抗日热情,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建设教育实践基地
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性基地。选取长城沿线、集宁路古城遗址、红色革命纪念馆等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整合各方力量建设集历史文化展示、教育教学、实践体验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基地的讲解系统、互动设施,配备专业讲解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开发特色课程与教材。依托当地特有历史文化资源,联合高校专家教授、历史文化学者开发配套课程与教材。例如,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长城脚下的民族脊梁》课程,讲述长城守护与民族融合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各民族共同捍卫疆土的决心,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围绕集宁路古城编写《古城商贸中的民族交流》课程,展现古代商业往来中的民族团结智慧,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共创的灿烂文化,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些课程教材与语文教学标准相契合,可作为语文拓展阅读或校本课程素材。
(二)开展研学活动
开发主题研学路线。结合乌兰察布历史文化亮点,设计“长城烽火寻根之旅”“古城商贸探秘研学”“拓跋鲜卑迁徙文化溯源”“六旗会盟传承之行”“红色革命精神接力研学”等多条主题研学路线。每条路线涵盖实地考察、走访调研、文化体验等环节,让学生在游历中增长见识、感悟历史。
研学成果转化。要求学生在研学结束后,将所见所闻所思转化为语文学习成果。可以是撰写研学日记、心得体会,创作诗歌、散文来描绘研学途中的文化景观与内心触动;也可以组织研学汇报会,以演讲、小组展示等形式交流分享,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深对民族文化融合的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深刻领悟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的应有之义。
(三)打造具有乌兰察布特色的校园文化
环境布置融入文化元素。在校园的建筑外观、走廊墙壁、教室内部等空间,巧妙融入乌兰察布的历史文化元素。如以长城、集宁路古城等为主题绘制壁画,展示拓跋鲜卑、蒙古族等民族的服饰、生活场景图片,张贴蕴含当地红色革命故事的宣传标语等,让学生随时随地沉浸于本土历史文化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举办乌兰察布文化节、民族传统技艺展示周、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在文化节上,学生们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欣赏蒙古族歌舞、马头琴演奏等表演;在技艺展示周,亲身体验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通过红色故事演讲比赛,传颂本地英雄事迹。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上述活动也可以纳入京蒙教育协作框架,京蒙两地的协作区县、结对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同开展研学、教研、课程体系建设等,升级打造“融铸式”教育协作新品牌。
融入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
(一)课文拓展阅读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针对教材涉及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等主题课文,如讲述古代边疆生活、民族团结故事的课文,教师引入乌兰察布相关历史文化资料作为拓展阅读。如学习古诗词中描写边塞风光与戍边生活的作品时,补充当地长城沿线的历史故事、地理风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创作背景,拓展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感性认识。
(二)写作教学融入
命题启发。设计与乌兰察布历史文化相关的写作命题,如“长城见证下的民族情”“集宁路古城的今昔畅想”“我心中的拓跋鲜卑英雄”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进行构思创作,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民族融合、文化传承的思考,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范文赏析。选取学生或作家有关乌兰察布历史文化的优秀范文,在写作课堂上进行赏析。剖析范文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展现当地文化魅力,阐述民族团结主题,让学生学习借鉴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水平的同时,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组织“乌兰察布文化风情展”“民族文化传承小使者”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分组收集整理当地历史文化资料,通过制作手抄报、编写文化小故事集、排练短剧等形式展示成果。活动过程中,学生锻炼了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并且在深度参与中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乌兰察布的历史文化资源犹如一座富矿,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无尽宝藏。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新时代青年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乌兰察布大地常开长盛。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蒙古族中学)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