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区:走近“北疆楷模”,聆听一堂鲜活的思政课

2025年03月05日

参观劳动实践基地 本报记者 鲍娜 摄

关慧明介绍农耕历史 本报记者 鲍娜 摄

本报讯(记者 鲍娜 李梦娜)“只要是自己选择的事,就要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无论前方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3月4日,在集宁区文化小学报告厅内,“北疆楷模”关慧明以《报国学习苦为乐,动手动脑扎实功》为题,从服务农民的平凡人生、回顾过往奋斗历程以及扎根农村38年的坚守等多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为文化小学师生开启了一场生动且极具感染力的宣讲。

讲座中,关慧明满怀深情地回忆道,1985年刚从学校毕业,他便毅然奔赴乌兰察布,立志要用所学知识,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做事。38年来,他始终扎根农村这片广袤土地,只要农民一个电话,哪怕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面对技术难题,他总是紧锁眉头、潜心钻研,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次次攻克难关。他还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引进筛选848个新品种,选育8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100万亩,带动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讲座在学生们中间引发了强烈反响。文化小学六年级的李晔轩激动地说:“关爷爷的故事太令我震撼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忙碌,帮农民解决了无数难题。这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以后我也要像关爷爷一样,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

五年级的张悦感慨道:“以前我不太了解农业科研,听了关爷爷的讲座,才知道原来蔬菜种植背后有这么多学问,科学家们太伟大了。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也用知识为国家作贡献。”

讲座结束后,文化小学校长孙琪带着关慧明以及随行工作人员共同参观了学校的水培室、农耕文化展厅以及劳动实践基地。在水培室里,孙琪向关慧明详细介绍了打造水培室的初衷和意义,以及水培室各项设施的运行原理。关慧明听得专注,不时微微点头。随后,他踱步至水培架前,俯身凑近,轻轻拨开嫩绿叶片,查看背面有无病虫害迹象,又伸手触摸营养液,感受温度与浓稠度。在农耕文化展厅,各式各样古老的农耕工具,如犁、耙、石磨,以及一幅幅展现农耕历史的图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关慧明一边参观,一边向大家讲述过去农民们的辛勤劳作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随行人员听得入神,深切感受到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孙琪说:“此次科学家精神讲座走进文化小学,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领略了科学家的魅力与精神力量,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学与奋斗的种子。学校将以关慧明教授的事迹为蓝本,开展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们进一步交流感悟,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助力学生们在科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茁壮成长。”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