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视野下关于“三北精神”的阐释

2025年03月13日

刘海玲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指出,要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

“北疆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是北疆文化的两个典型文化符号,是内蒙古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能够激励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一往无前、奋发进取的斗志和干劲,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三北精神”的形成

三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然而,由于历史上人口剧增、资源掠夺式开发、战争绵延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三北地区人民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普遍存在缺燃料、缺饲料、缺木料、缺肥料等的民生难题,三北地区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要想改变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从改变生态环境开始。

1978年,为彻底扭转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有效改善三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启动实施了“三北”工程建设。

国务院关于防沙治沙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的地位。

“三北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防沙治沙、生态治理的坚强领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从“三北”工程具体实践中涌现出了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牛玉琴、王有德、石述柱、殷玉珍和“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培育了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新疆柯柯牙、内蒙古库布其、陕西延安、甘肃民勤等一大批“绿色典型”。

“三北精神”的基本内涵

2023年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三北精神”的真实写照。“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以苦为乐、战天斗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在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下,“三北”工程的许多建设者,树栽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一个沙窝一个帐篷就是一个驻点一个家庭。有的扎根深沙远山,在那里一待就是数十年。他们与风斗、与沙斗,用磨出老茧的手播种绿色,用打起血泡的脚锁住黄沙,使一棵棵树屹立在三北大地上,像绿色卫士一样守护着祖国辽阔北疆。

无私奉献是“三北精神”的本质属性。“三北”工程的实施,顺应了三北人民改造自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治沙行动中。众多干部职工坚守治沙、终身造林,许多老百姓自发治沙、无偿投工投劳。

据统计,“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群众累计无偿投工投劳折合491亿元,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在1—3期工程期间,群众无偿投工投劳占比高达96.14%、90.79%、75.61%。“三北”工程真正做到了为人民造林、靠人民造林。

锲而不舍是“三北精神”的实践要求。“三北”工程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开创性生态工程,在建设中没有借鉴可言。三北人民就是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造林和治沙的过程中摸索前进,在不断试错中提炼经验,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勇气和坚定意志。“三北”工程广大建设者们面对恶劣环境不低头屈服,遇到困难挑战不畏惧退缩,“宁可种树累死,也不叫风沙欺负死”,靠着“锄头加窝头、觉悟加义务”“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春夏干冬秋”的劲头,一代接着一代干,终让荒漠披绿梦成真。

久久为功是“三北精神”的时代特色。生态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几代人、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来完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久久为功,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三北”工程建设者们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一个个不毛之地植播绿色,在一片片沙地建造绿洲,接力书写着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绿色工程。

“三北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北精神”为新时代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鲜活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从工业、农业到城市发展,向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实现了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伟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了伟大的“三北精神”,伟大的“三北精神”将伟大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三北”工程建设中付诸实践,为新时代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动范例。

“三北精神”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三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干旱、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三北”地区不仅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阵地。40多年来,“三北”工程建设坚持把生态修复治理同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依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乡村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三北精神”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弘扬“三北精神”,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它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重构生产生活方式,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三北”工程还在继续,“三北精神”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14亿中华儿女投身于美丽中国建设之中,共同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三北精神为推进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防治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关乎着数百万人的生计和广袤的土地资源。“三北”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以来,先后有90多个国家的元首、大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来考察“三北”工程,交流生态治理经验。我国积极探索推进全域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模式,创新性地将土地管理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广应用光伏治沙等模式,将沙漠变废为宝,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治理的新思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加需要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三北精神”,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一环,努力做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各项工作。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三北精神”,鼓足干劲、保持闯劲,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好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委党校)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