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
于敏
“乌兰察布之夜”通过创意植入、媒体宣传、招商选商等方式,将乌兰察布站前空地转变为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区,吸引超1100万人次的游客和市民消费体验,拉动周边消费近5亿元。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察右前旗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调研“乌兰察布之夜”,充分肯定街区的品质提升工作,强调要丰富业态、雕琢细节,创造消费、引领消费,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永不落幕的“乌兰察布之夜”。
“乌兰察布之夜”成功经验
培育新型旅游消费,创造巨大就业市场。街区的夜间消费场所延长了游客一天中经济活动的时间,培育了新型旅游消费模式。街区的就业市场具有种类多、门槛低、灵活性强的优势,有小商户、舞台演艺、约拍写真、环卫安保等,这些岗位更有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题,尤其为文旅行业从业者如编导、舞美、摄影、网红达人等,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展示机会。除传统岗位外,街区还孵化出新的商业消费,衍生出如手绘、现场画像等创新性岗位,进一步丰富了消费业态。
“有为的”政府搭台,“有效的”市场唱戏。通过政府、企业、运营团队“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街区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街区的组织模式实现了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的有效融合,大石控股集团占股51%,察右前旗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占股49%,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大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运营街区。项目实现了以民营资本投资为主导,国有企业参与项目投资的新运作模式,这种混改模式有助于引入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国企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
静态网红提质赋能,节庆策划活动“加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向后高速转型,消费已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文旅作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服务业,物质消费降级与文化体验升级同步存在。街区正是抓住了游客消费心理的变化,突破了花灯、小吃摊为主的传统夜市模式,融入场景设计和文化体验,在几百米的街区空间内,充分满足游客在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多样化的体验。街区以精致国潮文化为主线,通过“主题场景+国潮+美食+演艺”的多元化表达,精雕细琢做到极致,推出《金雕飞起的乌兰察布》沉浸式舞台剧,汇集北疆文化优秀元素,将乌兰察布大地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街区创新性融入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惠民演出大舞台,让来自乌兰牧骑、老年大学和公园社区的群团组织也能表演,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通过把握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抓住寒暑假的巨大客流时间段,推出了烟花秀和无人机表演等,让舞台常演常新,让不夜城整体状态动起来、活起来。
夜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街区利用数字交易的数据化特征,设置统一的支付账号,追踪销售信息,分析消费者偏好,通过数字消费轨迹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行为。依托统一的消费平台,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设置了《乌兰察布之夜景区商铺日常管理考核评分标准》,每月根据消费后台的统计数据,结合商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对街区所有商户进行营业额排名,实现经营主体和经营业态“优进劣退”。通过定期表彰优秀商户,淘汰落后商铺,引导街区的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提升整体品质形象。街区依托数字营销工具和社交媒体平台,充分放大街区影响力,相关短视频受到了新华社、中新网、环球网等10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及自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每逢重大节日,乌兰察布云短视频、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转载宣传,营销预热,增加了游客对街区活动的期待值,知名度由此提升。
“北疆文化”战略下的品牌创新实践路径
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契机,对全市文旅消费资源重新整合,持续丰富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等业态,擦亮地域文化品牌。
发展以“原味乌兰察布”为代表的民俗餐饮旅游。全面打响“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制种、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将餐饮与商品、节庆、街区等结合,融入农庄牧场、乡村民宿、民俗演艺等乡村旅游业态,打响燕麦之都、马铃薯之都、中国草原酸奶之都名片,依托凯达、阴山优麦、塞主粮、东来顺、兰格格等“领头雁”加工企业,形成农业观光、研学科普、民俗民宿、特殊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旅游产品体系。聚焦打造“战略级”美食单品,如熏鸡、月饼、察哈尔奶食,让游客形成必须到当地才能体验原汁原味美食的印象。赋予美食强烈的人文价值,如举办畅游京郊草原、乐品“中俄蒙”美食文化节。构建协同联动的服务体系,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如“上山烤土豆,下山吃羊肉”乌兰哈达火山游,实现从田间到舌尖食材转化成果的全方位展示,构建由农产品到食品的全产业链加工体系。
形成以“乌兰察布之夜”为代表的夜经济旅游。整合“乌兰察布之夜”、集宁路文化商贸旅游街区(吃街)、察哈尔古街、集宁古城等工程,形成乌兰察布市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夜经济长久发展,更要以文化内涵做支撑,深入挖掘乌兰察布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如持续丰富“乌兰察布之夜”街区内的物质文化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北疆文化纳入美陈、演艺、节庆、建筑等场景,建设非遗馆、大剧院、文化馆、演艺空间等种类丰富的文化场所。推动夜经济与非遗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文创商品化、市场化,打通文化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依托景区销售前端发力,鼓励非遗文化企业如察哈尔民族文化陶瓷、蒙古族服饰等孵化成长,打造非遗就业工坊,助力乡村振兴。探索非遗进景区和非遗小镇建设,如依托集宁古城建设集宁路古城遗址博物馆,还原元代集宁路繁荣景象,非遗传承人开设传习所,设计“乌兰察布礼物”系列,游客可体验、制作、购买非遗产品,将传统手工艺变身“时尚潮品”。
发展以“金雕飞起的乌兰察布”为代表的文化演艺旅游。以“金雕飞起的乌兰察布”为代表,进一步丰富夜间文化演艺市场,持续完善街区的娱乐、演艺等基础设施,吸引演艺场馆、院团驻地、民间小剧场、演艺空间、艺培机构等更多文化场馆聚集,构建起演艺集聚区,演艺集聚区积极承办各类文化演艺活动,如赛事节庆、音乐会、话剧表演、舞蹈演出等。发展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如引进“蒙古马颂”项目打造新的文化地标,以节事活动牵动,推出乌兰牧骑汇演月,展演如《人民楷模都贵玛》、《神舟阿木古郎》等优秀文艺作品。
夜食、夜游之后的“夜居”至关重要,要推动民宿产业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推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如形成游玩在“乌兰察布之夜”,住宿在察右前旗“南村”的夜间文旅消费路线。引导旅游、休闲、科技、工程企业和文化艺术团体聚集“南村”,为“南村”居民和乡村旅游者培育夜间生活新空间、新项目和新业态,依托“南村”特色民宿,开展田园音乐会、田园采摘、室外露营、篝火晚会、星空拍摄、天文观测等活动。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委党校)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