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
●企业为残疾职工发放慰问品 通讯员 陈华 摄
本报讯(记者 朱旭敏 刘佳鑫 通讯员 陈华)在乌兰察布,残疾人就业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西蒙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内,肢体残疾的工人们熟练操作着精密仪器;“喜憨儿”洗车行中,智力障碍青年认真擦洗车辆;在江浙沪的超市货架上“原味乌兰察布”冷榨亚麻籽油备受市民青睐,其背后是320名重度残疾人跨省就业的奋斗故事。这些生动场景,正是乌兰察布市创新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生动缩影。
◎因人而异,挖掘就业潜能
面对残疾群体需求的多样性,乌兰察布市通过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深入挖掘残疾人就业潜能。从基础技能起步,循序渐进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针对视力障碍但听觉、触觉敏锐的群体,重点培育盲人按摩、声乐表演等特色职业;对于佩戴人工耳蜗或助行器的重度残障人士,联合机关事业单位开发数据标注、人工客服等专属岗位,让他们得以发挥自身特长。在智力障碍群体帮扶方面,则安排他们在辅助性就业机构或托养机构,从事简单手工活加工、洗车等工作。
◎因地制宜,打造就业天地
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各地产业特色鲜明。乌兰察布市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良好的区域,如集宁区的电子绝缘耗材产业、化德县等地的服装加工业,积极联合企业建立残疾技术工人就业培训基地,提供实操训练与无障碍工作设施,助力肢体轻度残疾的劳动者顺利融入工作流程。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鼓励有绘画、手工艺特长的残疾人制作特色旅游工艺品,搭乘文旅产业发展的快车,实现就近就业。
◎因势利导,创新就业模式
在帮扶残疾人就业过程中,乌兰察布市因势利导,创新就业模式。一方面,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借助“全国助残日”等活动,大力宣传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表彰爱心单位和个人,营造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帮扶策略。开展电商、AI直播等相关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基本电商运营知识与沟通技巧,并搭建与电商企业对接的平台。目前,乌兰察布市已成功开办15家“圆梦家园”快递驿站,助力残疾人在新业态领域实现就业。
当亚麻籽油在江南百姓餐桌上飘香,那些曾被认为“无法就业”的残障人士,如今能自信地宣称自己创造价值。从“简单安置”到“价值创造”的理念转变,正助力越来越多残疾人通过劳动书写精彩人生,也为破解特殊群体就业难题提供了“乌兰察布方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