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
□本报记者 马佳敏 赵静
在集宁区泉山街道新时代社区的活动室里,61岁的齐有旺正与几位银发球友切磋乒乓球技。他笑着说:“现在每天打球、下棋,浑身都是劲儿。”退休后,齐有旺一度陷入迷茫,整天在家看剧、刷手机,不仅颈椎疼痛,还总是犯困,被儿子调侃为“网瘾老人”。如今,他精神抖擞,容光焕发,生活焕然一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投身数字世界,成为“网络达人”。他们热衷于抢购特价商品、观看养生直播,在网络中找到新乐趣。然而,冲动消费、轻信谣言以及遭遇诈骗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刚退休的张岚就是其中之一。她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浏览养生信息,不仅按照网上的方法调理身体,还经常将自认为“有用”的养生链接分享到微信群。张岚说:“退休后,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和健康。孩子们生活安稳,我们也放心。聊聊养生,老伙伴们都兴致勃勃,有了共同话题。”每次从医院得到关于健康的建议,她都会与亲友分享,觉得这样能拉近彼此的关系。
网络购物同样深受老年人喜爱。居住在馨泰小区的李素梅退休后迷上了网购,每天沉浸在“限时折扣”“买一送一”的促销信息中。起初只是购买日用品,后来逐渐被各类促销吸引,冲动消费成了常态,家中堆满了保健品和廉价衣物。李素梅坦言:“平时店里上百元的衣服,直播间只要19.9元,有些日用品甚至低至9.9元,实在让人难以抗拒。”她的女儿王子怡无奈地表示,母亲向来精打细算,但迷上直播购物后,常常不顾家中是否需要,盲目购买。“买回来的东西有时并不实用,可母亲不熟悉退货流程,又怕麻烦,从不退货,家里现在堆满了杂物。”王子怡担心母亲遭遇诈骗,“老人很难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一看到优惠就想点击,真怕她上当受骗。”
王子怡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部分老年人对网络诈骗手段了解有限,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时,难以准确判断真假。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打着“低价抢购”“中奖领取”的幌子,诱使他们点击链接,实施诈骗。
如何让老年人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能避开网络陷阱,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帮助老年居民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各社区积极行动,常态化开展健康讲座、舞蹈排练、读书分享会等活动,鼓励老年人走出虚拟世界,拥抱充实的晚年生活。在虎山街道文化区社区的书法班上,众多热爱书法的老年居民静心聆听老师的讲解,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桥东街道东民建社区的舞蹈教室里,老年学员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认真学习舞蹈动作。67岁的刘翠美笑着说:“以前闲暇时就刷手机,眼睛累,人也无聊。现在我每天都来舞蹈班,既能锻炼身体,心情也舒畅,比玩手机有趣多了!”
心理咨询师郭轶指出,“网瘾老人”现象的背后,反映了老年群体缺乏关爱和陪伴的现实。帮助老年人走出“网瘾”困局,关键在于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给予更多关爱与引导,助力他们在数字时代找到线上线下生活的平衡。“家人应多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让他们在现实社交中收获归属感和价值感。同时,子女也要常陪伴老人,组织家庭聚会、外出游玩,填补老人的情感空缺,逐步减轻他们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让他们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幸福地安度晚年。”
通过社区活动和家庭关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从“网瘾”中走出,拥抱更加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