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本报记者 高蓉
13岁的冀艳红中午一放学就早早地站在家门口,时不时向路的另一头张望,等待着一个特别的人到来。
不一会儿,巷子口出现了几个“红马甲”的身影。姜仙和义工协会的同伴们提着捐助物资,穿过泥泞的小巷,来到了冀艳红家。“几周不见,艳红又长高了。”刚放下东西,姜仙便搂着孩子的肩膀嘘寒问暖,狭小昏暗的平房里,因为这几个人的到来变得温馨热闹起来。
今年是姜仙在丰镇市从事公益事业的第十一个年头。3月,姜仙荣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公示的“第十批全区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获得“学雷锋标兵”个人称号。实至名归的荣誉,是姜仙公益生涯中的一个注脚。每一次公益行动对姜仙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跋涉,她乐在其中并体会着公益带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一篇日志 助飞鸿雁梦起航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阳光下,融化的积雪泛着粼粼的光,浸润着丰川的每一片土地。这样的季节里,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姜仙。这个身材娇小,样貌清秀,眼睛却炯炯有神的女人,一见面便打开话匣子,将“丰川鸿雁助飞”项目和她资助的几个女孩子的情况向记者介绍了一遍。
当被问及是在怎样的契机下投身公益事业时,姜仙的思绪被拉回到2014年的那个冬天。那天在丈夫的陪伴下,她偶然走进丰镇市巨宝庄小学,学校图书室陈旧的书籍和孩子们单薄的衣衫一下子揪住了她的心。当即,姜仙编写发布了QQ日志《关注巨宝庄小学困难孩子》。
“我想父亲快点好起来,去北京看天安门。”
“我的愿望是上完初中、高中、大学,回来报答父亲母亲。”
“我希望能住进一个不漏雨的瓦房里,这样下雨天就不会没地方写字。”
……
日志中,姜仙收集了巨宝庄小学仅有的29名学生手写的小愿望,这些质朴的愿望和稚嫩的字迹一时间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很快,爱心捐赠物资源源不断被运送到了学校里,而这篇日志也拉开了姜仙公益生涯的序幕。
2014年,姜仙参与发起并成立了“丰川鸿雁助飞”志愿服务项目,帮助丰镇市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每一位留守儿童就像一只被留在家里的小小‘鸿雁’,我们甘愿奉献一些微薄的力量,托举他们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向更高更远处飞翔。”作为丰镇市义工协会的会长,姜仙向记者介绍,每年义工协会的成员们都会一起走访学校,用发放奖学金的方式,为单亲、留守、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每学期500-700元的助学金,解决困难家庭孩子的“求学难”问题。除此之外,通过“资助人+小鸿雁家庭+爱心妈妈”的模式,义工们与困境儿童建立起结对关系,进行一对一服务。同时建立接力机制,确保上下衔接,资助得以持续,形成长期有效帮扶。这样的一对一资助模式,既给学生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走完求学之路,也给予了他们家人般的温暖。
心系“小鸿雁” 用爱温暖成长路
今年春天,“丰川鸿雁助飞”志愿服务项目一对一资助了52名学生,郭鑫宇同学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每一位受资助的孩子,姜仙非常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其实在这么多孩子里,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我能感受到她内心是孤独的。”提到郭鑫宇,姜仙的眼底氤氲起担忧。
记者跟随姜仙来到郭鑫宇家进行家访时,郭鑫宇刚帮奶奶做完家务,将姜仙迎进屋内,她便迫不及待地拿出作文本给姜仙读了起来。眼前内向腼腆的小姑娘悄悄告诉记者,她的梦想是做一名歌手,在此之前,这个梦想只有姜仙知道。“对我来说,姜老师是我的朋友,我有什么事都会讲给她听,是她教会我要勇敢地追逐梦想。”在这个早早失去了母亲的14岁女孩眼里,姜仙是老师,也是她的“姜妈妈”,更是能分享心事的好朋友。姜仙多年的努力在这一刻实现了“双向奔赴”,她把孩子们放在心上的同时,也逐渐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姜仙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渗透在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组织留守儿童们进行公益活动,除了捐赠衣物、食品、文具等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外,还会进行作业辅导、绘画等课余活动。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姜仙还给个别爱看书的学生办了图书卡。“等天气暖和了,我带你们去内蒙古博物院参观。”姜仙向郭鑫宇说。长期无微不至的关爱与陪伴,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义工协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公益路上 将真情传递下去
翻看姜仙的QQ空间,仿佛打开了她的工作日志,其中记录着这十年间姜仙发起的每一次爱心捐助,做过的每一次公益活动。季节更迭,寒来暑往,丰川大地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姜仙的公益身影,“姜妈妈”的事迹也逐渐为人所知,并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下转第四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