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轨还乡》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

2025年04月03日

王剑锋

近日,在杭州求学的乌兰察布女孩张潇冉笔下一篇题为《旧轨还乡》的习作,于网络空间激起了层层涟漪。张潇冉同学以其温婉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个人记忆与时代变迁的交响乐章,深刻诠释了对乡土情结与亲情的无限珍视。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迅速走红网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深刻的反思。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新闻宣传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深入剖析《旧轨还乡》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对于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旧轨还乡》的核心理念与价值

《旧轨还乡》是张潇冉深情款款的回忆篇章,它以绿皮火车为情感纽带,串联起作者从童年至现在的成长轨迹,描绘了与姥姥姥爷共乘火车归乡的温馨画面,映照出火车停运后姥爷离世的悲痛,以及火车重启时的复杂心境。这部作品的核心,在于对乡土情结的深切体悟与对亲情的无尽珍视。绿皮火车,这一时代符号,成为游子与故乡之间割不断的情愫纽带,触动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同时,作品也映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代际情感传递的困惑与突破,以及对现代性焦虑的抚慰与对“慢”美学的坚守。

《旧轨还乡》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丰饶的情感沃土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其中蕴含的亲情、乡土情结等价值因素,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能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旧轨还乡》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启示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新闻宣传工作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信息获取与传递的方式,对新闻宣传的理念、内容与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轨还乡》的文学魅力与情感张力,为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创新的灵感:既要坚守“真实”与“真诚”的底色,又要善于运用多元媒介与文学叙事手法,创造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共鸣的传播内容。

强化人文关怀:从抽象到具象的情感共鸣。《旧轨还乡》通过绿皮火车的轰鸣、方言对话的温馨、祖孙互动的甜蜜等具象化场景,将抽象的亲情与乡愁转化为一幕幕生动的“电影画面”。新闻宣传应以此为鉴,以人文关怀为灯塔,照亮个体命运与社会现象的交汇之处。在选题上,应聚焦于普通人生活的细腻切片,如留守儿童与祖辈间的温情互动、务工者归途中的百态人生,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生动的场景描绘,传递出情感的温度。同时,可借助视频、音频、H5、AI等多媒体手段,将“车厢里方言的飘荡”“老人蜷缩床尾的背影”等画面立体呈现,让受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听见弱势群体的声音与呼唤。

弘扬正能量:以真诚叙事传递价值引领。《旧轨还乡》之所以触动人心,在于其摒弃了套路化的表达,用“孩子掀窗帘的惊喜”“爷爷掏钱买零食的宠溺”等真实细节,传递出亲情的伟大力量,这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等理念相契合。新闻宣传应以真诚为灵魂,弘扬正能量。一方面,应深入挖掘先进典型人物的“非典型故事”,如用《边城》式的田园叙事,展现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执着与坚守;以《麦田守望者》般的青春视角,记录青年志愿者的成长与奉献。另一方面,可通过主题活动策划、公益广告创作等形式,将“月是故乡明”的深情、“故园无此声”的眷恋等文化基因,转化为现代传播语态。例如,用“乌兰察布云+”系列新媒体矩阵展现乌兰察布大地上的人间烟火,以“剧”游乌兰察布的方式唤醒乡土记忆,让正能量在情感的共鸣中自然流淌。

坚守新闻真实性:用专业素养筑牢传播根基。《旧轨还乡》的成功,证明了“真实情感比华丽修辞更动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以真实性为生命之源,构建专业性与共情力并重的传播体系。一是要坚持深入调查与多元视角,如报道基层民生问题时,既要展现“姥爷离世后返乡频率陡增”的个体叙事,也要纳入人口流动数据、农村养老政策等宏观背景;二是要创新表达方式而不失客观立场,借鉴文学作品的“去滤镜化”语言,避免为追求流量而制造模式化的煽情;三是要强化职业操守,对热点事件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敏锐的洞察力,用专业的视角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报道与分析,让新闻作品成为连接时代与心灵的桥梁。

新闻宣传工作的策略建议

基于上述启示,新闻宣传工作应从深化人文关怀、创新正能量传播与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工作质量与效果,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

深化人文关怀策略,增强情感共鸣。一要聚焦个体故事,强化情感联结。新闻宣传应更多地聚焦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故事,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个体命运与社会现象的深度交融。例如,报道普通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乐观,或是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温馨与感动,以此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二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沉浸感。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多媒体手段,将新闻故事以更加立体、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通过现场采访、实地拍摄、手机直播等方式,将新闻现场的真实氛围与情感细节传递给受众,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更深刻地感受到新闻背后的情感力量。

创新正能量传播策略,提升价值引领。一要挖掘非典型故事,展现多元价值。在报道正能量新闻时,应注重挖掘那些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非典型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现社会的多元价值。例如,报道普通人在志愿服务、公益事业中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或是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以此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二要结合线下文化活动,增强传播效果。通过开展各类线下文化活动,如节庆主题活动、广播听友见面会等,将正能量新闻与受众的文化需求相结合,提升传播效果。例如,举办以“我心中的乌兰察布”为主题的摄影展或诗歌朗诵会,让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与亲情的力量。

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提升公信力。一要坚持深入调查,确保新闻真实。在新闻报道中,应始终坚持深入调查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地采访与核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重大事件的新闻,更应注重调查的深入性与全面性,避免片面报道或误导受众;二要创新表达方式,不失客观立场。在创新新闻表达方式的同时,应始终保持客观立场,避免为了追求点击率或关注度而夸大事实或制造虚假新闻。可以借鉴《旧轨还乡》的朴素语言风格,通过真实、生动的叙述方式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与细节,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取真实信息;三要强化职业操守,提升专业素养。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强化职业操守与专业素养,保持对新闻的敬畏之心与对受众的责任感。在面对热点事件或敏感话题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敏锐的洞察力,用专业的视角和客观的态度进行报道与分析,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综上所述,张潇冉同学的《旧轨还乡》以其深刻的乡土情结与对亲情的珍视,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强化人文关怀、弘扬正能量、坚守新闻真实性等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启示。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应以《旧轨还乡》为镜,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文初心,在流量竞争中深挖情感金矿,在众声喧哗里筑牢真实防线,在“真诚叙事”中融入传播基因,方能策划生产出既接“天线”传递时代强音,又接“地气”温暖万千人心的新闻作品,为乌兰察布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媒体力量。

(作者系乌兰察布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