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托育双发力 “一老一小”绘就民生新画卷

2025年04月03日

贺俊青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这两大政策不仅关乎民众幸福指数,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深远布局,为解决“一老一小”问题锚定了清晰的方向。

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从“保基本”迈向“优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政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97亿,预计2035年,老龄化率将超过30%。养老问题,已由家庭层面上升至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从政策层面看,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政策机制,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在养老事业方面,需进一步巩固社会保障体系。

筑牢养老保障体系根基,努力实现基础养老金“双提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覆盖1.8亿老年群体,并且重点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适度上调,重点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惠及1.4亿退休人员。这一举措是连续多年养老金调整政策的延续,不仅有效保障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还缩小了城乡养老待遇差距,提升了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激发了内需潜力。

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这一举措堪称养老保障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自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初,开户人数已突破7000万,养老储蓄、保险、基金等产品供给扩展至956款,构建起“基础保障有兜底、品质养老可选择”的市场化养老储备体系。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人开展个人储蓄性养老,并持续推动这一制度的全面实施。未来,我们仍需持续优化制度设计,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均衡发展,进一步健全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老有所养”筑牢制度根基。

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填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领域的空白。这一政策犹如雪中送炭,为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帮助,有效缓解长期护理产生的经济压力。从试点阶段到全面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人群从最初的260万扩展至全国1.4亿老年群体。通过制度性安排将长期护理保险深度嵌入社会保障体系,可有效化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风险,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从“老有所养”向“老有善护”升级,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架构,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应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更多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居家养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报告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不仅能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还能有效解决家庭养老人手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的支持力度,并嵌入智能健康监测、远程医疗服务等先进技术手段。例如,浙江“未来社区”养老样板,通过数字化赋能居家养老,嵌入“智慧康养大脑”,实现了养老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

同时,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缩小城乡养老服务差距,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优质养老服务。例如苏州“村级养老院”模式,巧妙利用集体资产建设普惠型养老机构,实现“离家不离村”的养老模式,解决留守老人医疗与照护双重需求,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激发养老产业蓬勃活力,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当前我国养老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银发经济规模预计2030年达25万亿元。我国银发经济“菜单”亟待丰富。让银发经济赋能,政府可通过完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落实相关惠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产业。例如,支持企业开发老年生活用品市场,扩大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产业与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产业格局,实现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

在农村地区,发展农村康养旅游、适老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将老龄化挑战转化为乡村振兴机遇,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

构建多元化托育体系,加强生育支持政策落实

“小托育”关乎“大民生”。报告明确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为解决托育难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推动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首次明确发放育儿补贴,覆盖一孩至三孩家庭,一线城市试点标准为每月500-2000元。通过发放育儿补贴、发展托幼一体服务,降低家庭育儿成本。两会后,呼和浩特市迅速响应政策,发布育儿补贴实施细则。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0000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此外,内蒙古各盟市也相继出台优化生育政策。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持续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助力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延长生育相关假期。山西等地推行“婚假30天+产假158天+育儿假15天”政策。

普惠托育服务规模持续扩容,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成为缓解当前生育顾虑、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核心措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父母面临工作与育儿的双重压力,托育服务的不足以及专业托育人才培育体系的不完善,使不少家庭对于生育持谨慎态度。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我国有着诸多显著优势。以上海为例,上海通过实施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把新增普惠性托育点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达97%,超过43%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基本形成以托幼一体为主、以普惠性资源为主导的托育服务新格局。依托幼儿园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开展托育服务,既能保障托育服务质量,又能满足婴幼儿就近入托需要,避免婴幼儿从托班到幼儿园环境切换带来的不适应。

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幼儿园增设托班,建设更多普惠性托育机构,确保托育服务的公益性和普及性。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我国将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2025年6月前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立法,扩大公办园覆盖率。另一方面,加强托育服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应引导和鼓励有基础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托育服务师资队伍,同时建立托育服务人员从业认证制度,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提高托育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托育服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小托育”承载着“大民生”。在未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的落地实施,托育服务人才的大量涌入,多元化托育体系必将日臻完善,让“幼有所托”成为社会的新常态。

当下,正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在此背景下,两会聚焦“一老一小”政策,通过“制度完善”与“服务升级”协同推进,养老托育双发力,实现了从“保基本生存”向“促品质生活”的跃迁。

展望未来,唯有持续优化“制度+技术”双轮驱动模式,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方能在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天平上,托举起“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幸福愿景,绘就更有温度、更具韧性的民生答卷。

(作者单位:察右中旗委党校)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