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8日
●韩翔宇
叶圣陶先生曾说:“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书序如同一本书的引路人,优秀的引路人会毫不吝啬地塞给读者蜜糖,本书的序文完美地展示了它的关键作用。作家刘同以海龟与寄生动物藤壶的故事劝诫读者“清理自身的藤壶”,好让大家都能在生活的污浊中偷喘一口清新空气。
书序之后再观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眼睛。《等一切风平浪静》共分为六章,以天气变化为章节名,暗示了作者的生活及心境变化,分别为“急风骤雨”“晴雨交加”“飓风过境”“雨过天晴”“清风徐来”和“月明星稀”。每一章都记录了刘同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路口留下的印迹。
他记录了自己从勉强能读大专的学生摇身变为一所211大学学子的故事;讲述自己忤逆父亲的意愿,放弃学医,在母亲的支持下报名中文系的经历。他度过了艰难北漂岁月,与身边的朋友渐行渐远,发出与青春告别的感叹。即使感到人生无望,他仍在努力前行,直至一切好转,迎来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我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看到了他不服输的倔强,正如同我对文学的执念。迄今为止,我第一次因一本书几度哽咽,也第一次因害怕无法作出精彩的文首,而影响读者对它的判断。
我有一个阅读习惯,遇到喜欢的句子,总会用彩笔在书中标注,并在书页下方折一个小角。当合上本书的尾页后,我诧异地发现全书五分之四的页面都被我折过角,那些被折角的页面是读者与作者灵魂共鸣的时刻。很多人是从《谁的青春不迷茫》了解刘同的,我比大家晚很多年才认识他的文字,十分懊悔没有早些接触他的作品,同时也庆幸现在还不算晚。
“文字让我不用去讨好任何人,也不用讨好自己,在文字里我清醒地看见了完整的自己。”这是他写在《人生是一场仓促的逃亡》一文中的一句话,他将写作比喻为拯救自己的方式,我也是这种方式的受益者。
我一直认为自己文笔平平,也无太多写作天赋,只靠学生时期不太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一腔对文学的热爱行至当下,时常畏惧写不出想要的文字,害怕无法传递温暖与勇气。可当我看到他在文中写道“把心里所有的东西掏出来,只有掏出来才能先感动自己,只有感动自己了,才能感动别人”,我才将搁置许久的笔再次拾起。我想我目前能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就是眼里有光、手里有笔、心中有银河,这也是刘同大学四年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我们都应活在热爱里。
“你的人生不是只有一次四季,只要你怀揣着心里的那颗种子,低头滋养它,那就是你一次又一次的春天。”愿你我都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春天中盛放。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