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日
●赵世兰 刘剑文
电影《小小的我》讲述的是脑瘫患者刘春和20岁这一年悲喜交加的故事。影片开场即呈现了他的异于常人:痉挛的四肢,佝偻的躯体,颤抖的脑袋,混浊的语调,狰狞的表情,病情导致他有非常明显的行动受限和语言障碍,但他身上永远都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
脑瘫患者刘春和报考师范大学、去培训机构试讲、去咖啡馆应聘,学打鼓、考驾照……他勇敢冲破身心的枷锁,为外婆圆梦舞台,同时努力弥合与妈妈之间的关系,用行动不断寻求自己人生的坐标。
《小小的我》让我们看见刘春和生活中的欢乐瞬间,看见他在努力融入将其视为“异类”的社会中遭遇的种种困境,也看见他作为独立的人所拥有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当他们走出隐形屏障、来到我们的视野中央,我们进一步思考何为“边缘”,又为何在自己与他们之间筑起透明的高墙。
外婆是刘春和生命里的一颗小太阳,她大大咧咧、咋咋呼呼,这个脑瘫的外孙,并没有让她苦闷。相反,她能看到刘春和的生命力,面对旁人的鄙夷,她会气到跳脚:“刘春和是脑瘫,不是傻子!”她是刘春和出门在外的拐杖,这让刘春和破碎的心有了支撑。一个举步维艰的脑瘫患者,心底必然藏着不为人知的荒芜和潮湿。但是外婆用她热烈的爱、倔强的感召力,消解着刘春和的自卑和小心翼翼。因为有了这份“看见”,刘春和开始勇敢地面对世界。对于自己脑瘫患者的身份,他曾经遮遮掩掩,后来大大方方,甚至还有一点小骄傲:“我是个脑瘫病人,来自神经病学最古老的未解之谜。”
影片最后,是刘春和的一大段演讲。内容很长,但核心意思可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达:残障人士需要被看见,但不用被过度看见,他们也是个体,他们也是普通的、带有特别“胎记”的人。
其实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各有各的艰难险阻。刘春和的困境是脑瘫。我们的困境可能是事与愿违、是生活压力大、是工作不顺利……每个人就像山谷里最不起眼的狗尾巴草,也在尽力迎着山风蓬勃着、繁茂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说:“即使到了生活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也要想办法活下去,要使生活变得更有益,没有比掉队可怕的了。”
刘春和就是这样,他读完了一面墙的书,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虽然面试辅导班老师没成功,却给老年合唱团开了手机培训课。刘春和像这世间所有寻常的小人物,偶尔苦涩艰难,时常蓬勃向上。其实脑瘫也没什么特别的,就像长得不漂亮、梦想遥不可及等等也没什么特别的。
我们都是茫茫人海中一个“小小的我”。影片中的世界尚未完全接纳刘春和,但他忠于自我勇敢面对世界,而越来越多的人正跨越“我们”和“他们”之间的阻隔,握起彼此的手。
只要一直向前走,每一个人都会走到自己的春和景明。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