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纸鸢 DIY+文物探秘:25名小朋友的博物馆奇妙日

2025年04月14日

●孩子们绘制纸鸢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供图

本报讯(记者 朱旭敏 实习记者 杜林檐)近日,由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体育局联合市博物馆举办的“纸鸢载愿,春和景明”研学活动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开展。25名儿童通过“观文物、学历史、做纸鸢”的形式,在传统文化与春日趣味的交融中完成了一堂特别的实践课。

活动当日上午,孩子们在家长陪同下有序签到,跟随讲解员开启历史探索之旅。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明清时期的民俗文物,讲解员结合乌兰察布地域特色,用童趣化语言讲述草原丝路的文明脉络。“原来我们家乡有这么多故事!”9岁的张轩指着游牧民族青铜饰件感叹。展厅内,孩子们时而围聚聆听,时而踮脚观察展柜,笔记本上记满了“匈奴金冠”“茶马古道”等关键词。

转场至活动教室,手工环节以一堂纸鸢文化课开场。“风筝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最初用于军事传信。”授课老师展示传统竹骨风筝标本,分解“裁纸—绘图—扎架—糊面—上提线—装饰”六大风筝制作工序。在安全剪刀、彩铅等工具的辅助下,孩子们化身“小匠人”:有人用渐变色描绘牡丹,有人模仿馆藏壁画勾勒奔马纹样,甚至有孩子将恐龙贴纸融入设计,让传统纸鸢焕发新趣。

“我的锦鲤风筝会‘飞进云朵里!’”展示环节,宇彤高举橙红相间的作品,鱼尾处缀着的铃铛随动作轻响。其他孩子也争相分享创意:“我画了火山,因为乌兰察布有草原火山!”活动尾声,孩子们在博物馆广场合影,手中的纸鸢与春日晴空相映成趣。

“这种‘文物+手作’的形式,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乌兰察布市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付迪介绍,活动特意选用无纺布替代传统宣纸,既降低制作难度又确保耐用性。她透露,今年计划推出“节气里的博物馆”系列活动,围绕端午香囊、中秋兔灯等主题,持续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这场持续3小时的研学,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基础风筝工艺,更在实践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随着春风渐暖,这些手绘纸鸢将带着小朋友的创想翱翔天际,成为历史与未来对话的生动注脚。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