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5日
□本报记者 王锦鹏
通 讯 员 郭志强 孙丽娜 李荣新
晨曦初破,金色的光芒倾洒在察右后旗广袤无垠的草原上。近日,坐落于旗中心的蒙古族学校内,一场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正如火如荼地举行。身着整洁校服的学生整齐列队,目光如炬,紧紧凝视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激昂的国歌声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震撼着每一个少年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播下爱国与团结的种子。
“回溯历史,昭君出塞,她远离繁华故土,奔赴匈奴,凭借柔弱之躯搭建起汉匈和平的桥梁,带去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民族间的深度交流与共同发展;文成公主进藏,带去谷物种子、工匠技艺,让吐蕃大地生机焕发,藏汉人民情谊自此绵延不绝……”五年级学生乌罕在国旗下发表演讲。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碰撞交融,绘就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升旗仪式结束后,五年级一班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道法课——“民族团结故事我知道”。道法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等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娓娓道来。课堂末尾,全班同学整齐站立,齐声朗读:“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那激昂的声音,承载着学生们对民族团结坚定不移的信念与炽热深沉的热爱。
“通过这些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大家庭。特别是了解了草原母亲都贵玛的故事,我深切感受到,只要各民族团结一心,就能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要努力学习知识、强健体魄,立志成为同心向党好少年。”五年级一班的特日格乐课后分享道。
察右后旗蒙古族学校积极探索课程融合模式,常态化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活动,精心打造“非遗传承工作坊”。在这里,师生们共同学习剪纸、京剧脸谱制作、古筝弹奏、马头琴演奏、蒙古象棋对弈等技艺,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深切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
“我校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育人的核心主线,从思想引领着手,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培训、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宣传等多维度举措,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师生心中。同时,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配备专业专任教师,借助‘畅言国通语智慧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教学质量。如今,校园里不同民族的孩子亲如手足,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并肩前行,在文化的交融中茁壮成长,共同描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好蓝图。”察右后旗蒙古族学校校长斯琴塔娜介绍说。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察右后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特色产业为纽带,推动民族交流与融合。白音察干镇那仁格日勒嘎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托察右后旗火山旅游观光路线的优势,先后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47.7万元。经过统一规划与精心打造,这里成为集旅游观光、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民俗旅游胜地,形成了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民宿牧家游产业项目。
在8号火山脚下,塔林艾力民宿和星际民宿群错落有致。民宿院内,蒙古包与中式庭院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游客在此既能尽情领略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又能感受中华传统建筑的韵味。白音察干镇那仁格日勒嘎查驻村第一书记张剑星介绍:“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嘎查建成3处民宿,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带动牧民持续增收致富。”
奶业作为察右后旗的特色支柱产业,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成为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桥梁。走进奶酪小镇的生产车间,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奶酪制作这一古老的传统技法,在民族交融的时代浪潮中不断传承与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些仅仅是察右后旗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察右后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工作主线,全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一方面,精准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2621万元,投入到农牧产业、民宿发展、民族手工艺传承、业务培训等16个民生改善和产业扶持项目中,助力当地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乌兰牧骑 “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传承、对外交流”八大职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全国讲述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
察右后旗民委主任王殿玺表示:“下一步,察右后旗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优化提效升级版,推动察右后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察右后旗,校园里的朗朗书声、民宿中的欢声笑语、产业园区的协作场景,共同奏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当孩子们在升旗仪式上领悟“我们共同的祖国”的深刻内涵,当游客从一杯奶茶中品味“我们共同的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化作实实在在的生动实践。
展望未来,察右后旗将继续深化“教育+产业+文化”融合发展模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草原深处绽放得更加绚烂,书写新时代民族交融与发展的壮丽篇章 。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