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轨还乡》学写作之道

2025年04月16日

□实习记者 韩淼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网络时代,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所作的《旧轨还乡》悄然泛起涟漪,逐渐扩散成一场备受瞩目的浪潮。《旧轨还乡》看似只是一篇普通的寒假作业,却因其真实的生活体验、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在应试作文普遍追求华丽辞藻的今天,《旧轨还乡》宛如一股清澈的溪流,重新唤起了大众对写作本质的思考。

一、细节真实赋予文字鲜活生命力

张潇冉的作文中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那些平凡却触动人心的细节。如卧铺车厢里,爷爷为了节省空间而蜷缩在床尾,当听到推销员说“孩子爱吃”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下零食的举动。这些极易被忽视的温情画面,因为饱含真情实感而显得尤为感人。张潇冉并未刻意夸大情感,而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抽象的爱描写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对于语文写作训练而言,这提醒我们要培养如实记录生活、精准描写细节的习惯。唯有真实表达,文字才具有温度和生命力。

二、艺术手法助力情感深刻表达

《旧轨还乡》在网络上的爆火,不仅在于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更在于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文中所有写作技法都自然地服务于情感表达。通过细腻描绘火车行进中南北方景色的“渐变”对比,以及将绿皮火车上“嘈杂喧嚷都是温情脉脉的”与飞机出行时的枯燥煎熬相对照,时代的变迁与乡愁便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这样独特的意象描写,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而首尾呼应的火车场景设计,使全文结构完整,情感递进自然。对于语文写作训练而言,这启示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艺术手法,深入理解各种手法的作用,并将其融入到情感表达中。只有当艺术手法成为情感表达的得力助手,而非刻意炫耀的工具时,我们的作文才能真正展现出打动人心的魅力。

三、个人叙事引发时代共鸣

《旧轨还乡》的独特价值在于突破了个人叙事的局限,实现了与时代情感的深度交融。在现代化交通运输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内心深处却对绿皮火车那种慢节奏和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相处的温情愈发怀念。文中“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温情脉脉的”这一细腻描写,击中了当代人对慢生活的眷恋。这种对传统情感的珍视,让作文升华为承载时代记忆的载体。这为语文写作提供了指导:优秀的写作既要扎根于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又要具备时代洞察力。个人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正是作品历久弥新的关键。

正如张潇冉所言:“语文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抒发真实情绪的工具。”这句话值得每位作者深思。写作的本质在于表达真实感受,而非炫技或迎合评分标准。《旧轨还乡》不仅仅是一篇优秀范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写作教育中的问题。当写作训练异化为技巧的机械叠加,当固定模板束缚了个性发展时,我们更需要回归写作本真,让文字从心底自然流淌——这或许正是《旧轨还乡》最珍贵的写作方向。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