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本报记者 朱旭敏 郝建国 徐楠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今天,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扫码支付、APP注册、线上购物等便捷的日常场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隐私泄露的风险如影随形。
市民久振东的手机里,除了基本的常用软件之外,工作软件、银行软件和各种学习软件下载了数10个。“现在的软件都会读取手机里的个人信息,有的还需要手机允许使用通讯录、相机、麦克风等。所以,在下载过程中,我会特别注意安装选项。只要是可以关掉的,我就选择‘不允许’,尽量去保护自己的隐私。”久振东边演示边关闭某个APP的定位权限。除了自己的手机,久振东还给家人的手机都设置了“极简模式”——关闭“附近的人”、禁用麦克风、拒绝不必要的相册访问。
市民张华表示,在数字时代中,个人隐私、社交、财产的安全都需要大家格外关注。因为不论其中哪一项被泄露,都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
“我之前购买了新的住宅时,刚在售楼部录入了个人信息,填写了意向表格,没多久就有装修公司的人给我打电话推销产品。还有就是我前一秒在购物网站上买了一款商品,手机里的视频软件和其他购物软件就开始给我推送类似商品。大数据的情况下,我都觉得自己是个‘透明人’了。”张华笑着说,“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就是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能保护自己不会接到诈骗电话,收到诈骗短信。”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隐私防护攻略”成为热门话题:有人分享旧手机处理前清除数据、解除绑定、恢复出厂设置的“三清操作”,有人支招用密码管理器生成12位混合密码,还有人提醒网购时要检查支付页面是否为官方域名。
本报记者提醒:除了在手机操作方面,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例如,在生活中不要轻易地相信陌生人,在互联网中也不要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快递包装的收货信息、日常的水电费等单据扔掉前要将其撕毁,让别人无法看清详细信息。不随意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向陌生人透露验证码,不访问危险网站,不安装危险APP等。不要随意在网络上发布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护照、车牌、带有位置信息的图片,家人的照片及姓名等信息更不能随意“晒”,以防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