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前旗:绘就黄旗海生态新图景

2025年04月24日

□本报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师慧杰

黄旗海,这片曾经水草丰美、候鸟成群的生态宝地,曾因过度开发和人为干扰,生态环境一度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察右前旗坚决把黄旗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立足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以“优、拆、围、禁、收、疏、补、管”八项举措为抓手,投入资金3.17亿元,实施项目33个,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生态保护,让黄旗海重现草丰水美的动人景象,绘就了一幅生态新图景。

——“优”化整合,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察右前旗对保护区范围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优化,组织专业力量编制完成了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初稿),为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可持续的依据。通过优化整合,进一步明确了保护区的功能定位和保护重点,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拆”除退出,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察右前旗坚持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分类施策的原则,按照“拆除退出与促进发展相结合、解决老问题与化解新矛盾相结合、整治违法违规与引导合法经营相结合”的思路,多措并举,先后投资3500余万元,对保护区内16家养殖场(户)进行了拆除退出。同时,区域化布局划定50个肉牛发展重点村,新规划42平方公里肉牛集中养殖区,及时出台肉牛扩群倍增奖励扶持政策,引导养殖业有序外迁。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减少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污染,还保障了当地养殖户的合法权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围”封保护,降低人为因素影响。

为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森林草原植被和湿地资源的休养生息和自然健康发展,察右前旗实施了核心区围封并对已建成网围栏进行破损修复工作。目前,保护区核心区围封网围栏达到71.24千米。同时,察右前旗政府继续流转围封区域内耕地10653.9亩,统一种植牧草,实现了禁膜、禁肥、禁药和“水改旱”。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生存空间,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

——“禁”牧严管,杜绝偷牧滥牧行为。

在保护区内实行全面禁牧。察右前旗组建成立禁牧综合执法工作组,开展禁牧巡查和禁牧舍饲宣传,加强保护区巡察、管护力度,严厉打击偷牧滥牧行为。2022年至今,累计处罚偷牧滥牧行为57起,并教育劝阻偷牧行为300次,有效杜绝了偷牧滥牧行为的发生。通过严格的禁牧管理,保护区内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显著增强。

——污废同“收”,强化污染治理。

为切实抓好保护区污水、垃圾、畜禽粪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察右前旗加强保护区污水管网、垃圾转运及粪污处理、残膜回收等基础建设。2022年以来,累计投资10018.61万元,先后在保护区和周边建成10座垃圾转运站、5个地膜回收站,全覆盖改造户厕432户,购置10台压缩垃圾收集车,拆除71个露天垃圾池,购置180个密闭垃圾箱。目前,保护区内2个村及周边49个村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残膜全部回收转化。同时,安装48套微动力处理设备,为344户农户建设户内EGA智能槽,新建污水管网51公里及配套设施。目前保护区内2个及周边18个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畜禽粪污日产日清、有机肥还田。通过集中收集转化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了畜禽粪污、垃圾、污水、残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改善了保护区的环境质量,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疏”“补”结合,加快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

为加快黄旗海生态恢复,察右前旗主动作为,开展了多项保护恢复治理工作。先后实施疏浚治理入湖河沟工程,疏浚治理重点河道2条共26.69公里,生态小流域治理1000公顷,推动黄旗海储水量和湖面面积稳步恢复。累计投入8556.6万元实施生态恢复工程,通过人工造林2万亩,退化林修复4.56万亩,退化草原修复5万亩,草原围封2.5万亩,羊草补播试点0.1万亩、飞播修复0.5万亩、盐碱修复试点0.05万亩,补齐了生态建设短板,逐渐恢复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通过“疏”“补”结合的方式,黄旗海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修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重现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管”控到位,实现全方位长效管理。

在村庄管控上,察右前旗制定了《黄旗海自然保护区内村庄管控方案》,严控保护区内房屋圈舍新建、修缮审批关,严防新建扩建行为。在农业生产方面,封停机电井637眼、拆除喷灌圈,推广高标准农田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核心区内禁膜、禁肥、禁药,一般控制区推广试验降解膜和标准膜。同时,对9个乡镇1836眼机电井安装计量表,推进农业水价改革,从源头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日常管理中,投入2600万元建成全区首个自然保护区智慧化监管中心,同步完善防火预警、扑救、保障体系,升级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天(无人机巡航)、地(视频探头监控)、人(巡护人员巡查)相互策应、集体联动模式,对野生动植物及林草湿资源进行全天候智能监测,实现保护区连续多年零火灾事故。该模式以“智慧监管+刚性约束”双轮驱动,开创了自治区级保护区智能化管控先河,获自治区高度认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管控措施,实现了对黄旗海自然保护区的长效管理,确保了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稳定、有效推进。

如今的黄旗海,经过察右前旗的不懈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曾经因人为干扰而受损的生态宝地,如今重现了草丰水美、候鸟成群的动人景象,成为了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净土。下一步,察右前旗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黄旗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不仅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