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之歌

2025年04月25日

●陈珍

凭着一腔革命激情,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其时,聂耳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成为一国之歌,也未想到自己会成为光荣的人民音乐家。他只是一个穷苦的年轻人,从昆明北漂到旧上海,在灯红酒绿、弦歌满耳中打工劳碌,收入不稳定时,时常为膳宿花费而苦恼。

聂耳这个名字源于人们称他为“耳朵先生”‌。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云南玉溪人,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从小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敏感度,耳朵特别灵,能够分辨音阶中的细微差别。出于他的音乐天赋和敏锐的耳朵,大家开始称他为“耳朵先生”。在一次联欢会上,聂耳展示了他的特殊才能,能够使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这一表演让大家捧腹大笑。随后,有人提议将“耳朵先生”这个名字注册为商标,聂耳笑着回应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聂的繁体字为聶)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于是,他便改名为聂耳。这‌“四只耳朵”上还缀着一连串的笔名: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

1933年田汉介绍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个摄影棚秘密举行了入党仪式。党旗是现场画在报纸上的。从举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刻起,聂耳就用音乐的号角鼓舞大众,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他说参加左翼“是把我泛滥洋溢的热情与兴趣汇入正流的界堤”,于是,聂耳深入社会,参与火热的革命斗争,创作了大量的革命音乐。1933年,聂耳创作了他的第一首电影歌曲《开矿歌》,又为话剧《饥饿线》谱写插曲《饥寒交迫之歌》。这年夏天,聂耳结识报童小毛头(杨碧君),至今传唱不衰的《卖报歌》也在其笔下汩汩流出。特别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一句,成为《义勇军进行曲》的一部分,聂耳增加了一个叠句,充实为84个字,一直延唱到今天。

1935年7月17日,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岸,海浪带走了一个23岁的年轻生命——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聂耳。田汉写诗《悼聂耳》:“高歌正待惊天地,小别和期隔生死。英魂应化狂春返,重与吾民诉不平。”一位朝气蓬勃、勤奋开朗的音乐家将人生的休止符留在了异国他乡。围绕聂耳的意外溺亡,存在诸多猜测,“谋害说”也曾风行一时。

藤泽市有一位熟悉中国的先生,他花费了20年时间到中国各地搜集聂耳相关资料,撰写出版了一部日文的聂耳传记,作者的名字叫作冈崎雄儿。

冈崎雄儿综合了聂耳日记书简、相关人士的访谈后认为:数年前聂耳的健康状况不稳定,脑部曾经有过疾患,特别是戏水区域水流复杂,存在意想不到的危险……“玩潜水游戏的时候,有可能身体产生突发状况,失去意识而被海浪卷走,因此溺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告慰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也告慰了聂耳的英魂。每一次五星红旗的升起,每一次《义勇军进行曲》的庄严响起——祖国不会忘记你;每一天位于昆明西山的聂耳墓地,无数游人络绎不绝前来凭吊——人民不会忘记你。

在聂耳纪念馆,我站在聂耳的黑白照片前久久地凝视:共和国第一歌的作曲者,聂耳千秋。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