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2025年04月25日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设问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从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与层次性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有效设问提升课堂效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有效设问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问题需紧扣教学目标与学情。例如,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梯度问题:

——基础层:如何解方程2x+3=7?

——提高层:若方程的解为x=2,原方程可能是什么?

——拓展层:结合生活实例,自编一道方程应用题。

2.启发性:避免“是非式”提问,转向开放探究。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的?如何验证?能否设计一个非对称图形?”

有效设问的实践策略

1.以问题链串联知识逻辑

通过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例如,探究“平行线性质”时设计问题链:

——如何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动手操作)

——观察所画图形,同位角有何关系?(归纳猜想)

——能否用几何语言证明这一结论?(推理验证)

问题链从直观操作过渡到抽象证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结合生活情境增强代入感

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如学习“统计图”时提问:“班级计划组织春游,如何通过调查数据选择最佳地点?”学生需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全过程,体会数学实用性。

3.利用追问促进思维深化

在学生初步回答后,通过追问引导反思。例如:

——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反思策略)

——如果改变条件,结论是否成立?(拓展迁移)

——你的解法与他人的有何异同?(批判性思考)

通过精准、开放、递进的问题设计,能够将数学课堂从“知识灌输”转变为“思维对话”,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推理、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以问促学”。

兴和县第四中学 张慧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