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区告别“小胖墩”:科学饮食+运动让孩子健康成长

2025年04月25日

□本报记者 马佳敏

在集宁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诊室,宝妈王丽抱着1岁半的宝宝满面愁容。体检报告显示,孩子体重超出正常范围。“一直觉得孩子能吃是福,胖点抵抗力强,直到医生指出过度喂养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和代谢健康,我才意识到‘精细化喂养’存在的问题。”王丽坦言。

在吾悦广场轮滑班,8岁的李梓轩正扶着栏杆练习滑行。他略显圆润的身形让动作稍显笨拙,额头布满汗珠。“报名轮滑班就是希望他多运动,能瘦下来。”妈妈张倩林无奈地说。据教练介绍,近年来因肥胖前来学习轮滑的孩子逐渐增多。虽然体重偏胖的孩子动作协调性欠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在家长鼓励下,李梓轩还是颤巍巍地滑出了几步,这一幕正是家长通过体育运动干预儿童体重的缩影。

“以前总担心孩子吃不饱,追着喂饭、零食不断,听医生讲解后才了解过度喂养的危害。”市民陈建芳分享经验,“现在我每天带孩子去公园骑自行车,周末还会参加亲子羽毛球活动。三个月下来,孩子体重下降了2公斤,性格变得更开朗,体检指标也恢复正常。”

除了加强体育活动,越来越多家长摒弃“能吃是福”的传统观念,将科学运动与均衡饮食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不少家庭尝试让孩子参与食材选购和简单烹饪,例如用全麦面粉制作卡通造型的低糖馒头,或用酸奶替代沙拉酱拌蔬菜,在亲子互动中培养孩子健康饮食的意识。从事餐饮行业的宝妈王星淼经常在家开展“亲子厨房”活动。她正带着6岁的女儿制作蔬菜卷饼:“以前孩子挑食,爱吃汉堡薯条。现在让她参与买菜、洗菜,了解到胡萝卜富含维生素、黄瓜能补水后,孩子开始主动要求多吃蔬菜。我们每周一起研究‘低卡新菜式’,孩子的体重也从超重降至正常范围。”

“儿童肥胖已从家庭问题演变为公共卫生挑战。”集宁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张丽静指出,当前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还可能对智力、心理及代谢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增加成年后患慢性病的风险。张丽静建议,家长要保证孩子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和新鲜蔬果,减少油炸食品、甜食及高油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做到三餐定时定量,并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同时,鼓励孩子每天参与跳绳、跑步、球类等中高强度有氧运动,让运动成为生活日常。此外,家长还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确保每晚10点前入睡,利用深睡眠时分泌的生长激素提升代谢率,并定期带孩子到儿保科评估生长曲线,实现体重的科学监测与管理。

“每个孩子都应拥有健康轻盈的童年。只有将科学喂养融入生活,让运动陪伴成长,才能帮助‘小胖墩儿’减轻负担,在阳光下自由奔跑,拥抱健康未来。”张丽静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