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本报记者 朱旭敏 徐楠
“叮铃铃——”早晨7点,赵学峰的手机准时响起,是老客户张凌风的电话:“小赵啊,家里来客人了,能不能早点送两桶水?”挂断电话,赵学峰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麻利地套上工作服,往配送车上搬水桶。这样的清晨“加急单”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对桶装纯净水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个电话,送水工人就会扛着沉甸甸的水桶,将清凉送至千家万户。在集宁区浙江小商品市场附近,赵学峰经营着一家桶装纯净水店铺,既是老板也是送水工。创业初期,周边多是无电梯楼房,他和工人常要扛着38斤的大桶水爬楼。有一次,一位住在6楼的独居老人李美荣家里突然停水,着急得不知所措。赵学峰得知后,二话不说扛起两桶水就往老人家里赶。爬完6层楼,他累得气喘吁吁,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但看到老人安心的笑容,他觉得一切都值得。“按爬楼计算,我们送水工人日均要攀登60多层;以送水量衡量,一名熟练工人一天能配送70桶左右。”赵学峰擦着汗说道。
“不管是电梯楼还是步梯楼,水的售价都一样。虽然单桶利润微薄,但只要服务到位,回头客自然就多。”赵学峰说,薄利多销是他的经营之道。有一回,一位新客户订水时质疑:“别人家步梯楼送水要加钱,你们咋不加?”赵学峰笑着解释:“大家都不容易,我们多跑两步没什么,就想让大家都能喝上放心水。”这番话,让客户当场决定长期在他这儿订水。
在集宁区解放大街酒厂附近,李宝和儿子共同经营着一家送水店。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外面飘着大雪,李宝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位孕妇家里停水,急需用水。李宝二话不说,和儿子顶着寒风出门。路上积雪打滑,电动车差点摔倒,但他们还是咬牙坚持,及时把水送到了客户手中。“现在桶装水普遍10元一桶,利润有限,但市场需求稳定,冬天的订单量比夏天还要多。”李宝介绍。为提升配送效率,他把城区地图都快背熟了,还专门制作了详细的配送路线图。“送水就是和时间赛跑,碰上客户着急出门或上班,必须争分夺秒。”说话间,李宝和儿子麻利地将水桶扛上车,骑着电动摩托车,又一次驶向送货目的地,车斗里的水桶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为他们的奔波伴奏。
这些穿梭在街巷中的送水人,用肩膀扛起的不仅是一桶桶水,更是市民对便捷生活的期待,他们的故事,写满了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温暖。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