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本报记者
张丽娟
四月末的乌兰察布,春光正好。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病房里,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正在指导患者进行站立训练的张桂荣身上。“很好,我们再坚持一次!”她轻柔而坚定的声音,让患者于婷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
作为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中坚力量,张桂荣在这个岗位上已坚守十余载,从晨间查房到接收新病患,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到跟踪康复进展,她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即便工作繁忙,她仍坚持“充电”学习,这不,刚刚结束上海“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的行程,她就带着最新的康复理念回到了工作岗位。“康复不仅是人体功能的恢复,更是生命的重塑。”张桂荣这样理解自己的使命。
在医学界,康复医师被誉为“生命的重建师”。与急性救治不同,康复治疗往往是一场“持久战”,短则数月,长则数年,需要医患双方共同的坚持。“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康复才是患者重获新生的关键。”张桂荣深有感触地说。她至今难忘患者李少华的故事——因高血压致左侧大脑出血,后行侧脑室引流后虽意识清醒,却不能言语,右侧肢体无运动意向。张桂荣和团队专门为他定制了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抽时间陪他聊天,细心开导。经过四年系统的康复训练,如今的李少华可以清晰发音,流利表达,生活完全能自理。出院时,他激动地说:“是康复科的大夫们让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在张桂荣的治疗档案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肩袖损伤患者张淑英经过精准的关节松动和肌肉训练,辅以冰敷、蜡疗、电刺激等物理治疗,仅用四周就恢复了肩部功能;脑梗患者刘波涛在她的指导下,平衡功能提高,已经能独立行走……每一个康复奇迹的背后,都是张桂荣和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康复治疗没有惊心动魄的抢救,却需要滴水穿石的耐心。”为了准确把握患者康复进展,张桂荣常常亲自为患者做关节活动训练;为制定最佳方案,她反复查阅文献、研究病例;遇到重症患者,加班加点已成常态。劳动节前夕,她依然忙碌在治疗一线,“康复训练不能间断,我们的坚守就是患者的希望。”
“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守护患者百分之一的希望。”正是这样的职业信条,让张桂荣她们为无数患者与家庭重燃生活的信心。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向所有用专业与爱心重塑生命的“康复使者”致敬。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