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老师为市民介绍香包实习记者 刘诏烨 摄
●老师教授市民刺绣方法实习记者 刘诏烨 摄
●体验者共同学习刺绣 实习记者 翟辉 摄
本报讯(记者 马佳敏 刘佳鑫 实习记者 翟辉 刘诏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技艺“活”起来、“潮”起来,4月27日,集宁区察哈尔民俗博物馆举办“刺绣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市民亲手感受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
活动邀请香包布艺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任斌进行讲解与指导。在香包展示环节中,任斌以一件内蒙古特色香包为例,生动讲解了香包布艺的工艺精髓。该作品以蒙古水囊为造型灵感,香包中心采用套绣技法呈现立体花朵纹样,三颗铆钉巧妙点缀,活系珠串吊带与可替换香料设计兼顾实用性与艺术性,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在刺绣实操体验环节,集宁区察哈尔民俗博物馆精心准备了绣布、绣针、彩线等材料,让市民学习制作福字茶杯垫。“大家先把线拆成两股,对折后成四股”“图案用滚针绣法,封边用平针,这样前后衔接,线条流畅”……任斌一边讲解,一边现场展示平针、滚针等基础针法,灵活的手指在绣布上来回穿梭。在任斌的指导下,无论是初次接触刺绣的“小白”,还是略有经验的手工爱好者,都专注地穿针引线、勾勒图案。
“我平时就喜欢手工制作,家里的坐垫,水杯套都是我钩织的,这次学习刺绣,也是一种新的尝试,看着自己的作品,特别有成就感。”市民黄翠萍说。
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集宁区察哈尔民俗博物馆馆长龚炜表示:“希望通过‘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的活动形式,打破非遗与大众的距离感,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与推广者。未来,集宁区察哈尔民俗博物馆将继续发挥文化传播阵地作用,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技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