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千年情诗

2025年05月07日

●韩淼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无数名人的深入解读和高度评价。司马相如称其为“不朽之书”,孔子一句“思无邪”道尽了它的纯粹。

《诗经》收录的诗篇类型多样,在此,我着重谈谈《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婚恋主题文学作品,更与当时的民俗以及宗教礼法紧密关联。

翻开《诗经》,我内心满是感慨,那些古老的关于婚恋的诗句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例如脍炙人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仿佛水鸟的啼鸣,轻轻唤醒了少年心底最纯真的悸动。又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晨雾中的芦苇荡,藏着求而不得的怅惘。这些诗句带着千年前的泥土气息与晶莹露水,穿越时空,鲜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从《诗经·国风》的婚恋诗中,能明显感受到古代社会对婚姻的礼教束缚。以《周南·关雎》为例,青年偶遇“窈窕淑女”,心生爱意,却“求之不得”,于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深刻体现了青年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然而,这位青年始终没有逾越礼法,结尾“钟鼓乐之”,表现出当时双方在礼法规范下获得幸福的美好场景。此外,《周南·汝坟》《周南·卷耳》等诗篇,细腻描绘了贵族青年在国家责任与家庭圆满之间挣扎的复杂心境,这无疑是礼制约束背景下的必然抉择。

但有趣的是,追求自由的爱情也在这些诗歌中熠熠生辉。例如《邶风·静女》中的少年,躲在城隅抓耳挠腮,等待姑娘的场景,焦灼又甜蜜。她赠他一株彤管,他便觉得“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分明是爱屋及乌的憨态。少年对爱情的主动等待和期盼,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情感。原来在森严的礼教之下,依然有人偷偷折下芍药,将自由恋爱的秘密藏在衣袖里。我们总以为古人拘泥于礼教,不懂自由。然而《诗经》中的婚恋诗却告诉我,那些“辗转反侧”的夜,那些“投我以木瓜”的羞涩,那些“死生契阔”的誓言,从未被时代真正禁锢。

合上《诗经》,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变迁,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困惑,似乎与古人有着共通之处。我们一方面渴望纯粹自由的爱情;另一方面,社会的诸多观念和规则又像无形的网,紧紧束缚着我们的选择。《诗经》里的婚恋诗也提醒我们,爱情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的礼教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关键在于,在遵循内心和适应社会规则之间,找到那个让自己自在的平衡点。

那些刻在竹简上的诗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永恒的寓言。无论礼法如何更迭,科技如何变迁,人类对爱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始终如蒹葭上的白露,清澈而鲜活。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