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初心能致远——记乌兰察布市公交公司诞生六十周年

2025年05月09日

●崔秀

2024年,是乌兰察布市公交公司诞生的第六十个年头,悠悠岁月六十载,历经风雨,蓬勃向上。

1964年3月18日清晨,身为当时集宁市城建局办公室主任的武德民,刚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赶到办公室,老局长便推门而入,向他下达了组建集宁市公共汽车站的任务。

一穷二白、物资匮乏的年代,面对空旷的场地,如何着手建设,武德民满面愁容。很快,调派来的13名干部职工报到完毕,武德民站在一个土堆上,开始了动员:“诸位同志,这一片便是咱们公共汽车站的场址,当下观之,一无所有,只有我们横下一条心,齐心协力,才能把公共汽车站建设起来!大伙有没有信心!”“有!”众人异口同声,彰显出一颗颗坚定的决心。

建设伊始,困难接踵而至。盖房子的黏土只能用箩筐担运,众人却连一只箩筐都没有,武德民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购回五对箩筐。黏土挑来了,和泥的水又成了问题,彼时水桶价格昂贵,武德民一咬牙,又悄悄把家中仅余的几十元生活费拿来,买了两个水桶。

武德民主动承担脏活累活,在他的带动下,人人投身生产劳动,担水的、挑土的、舞动铁锹的……工地上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他们起早贪黑抢时间,很快就建起了三间平房,包括一间办公室,一间库房,一间修理车间,再加上两辆“四平”车,构成公共汽车站的雏形。

1964年5月1日,集宁市公共汽车站正式成立,投入运营,成为乌兰察布城市发展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两辆圆头圆尾的“四平”车,张少清、赵全虎、李培文、袁宏、王勇五名司机,苏秀梅、王玉梅、牛金池、田玉娥四名售票员,一条线路全长7.5公里,起始站为集宁铁路分局工程四处,终点站为乌兰察布盟肉联厂,设置13个站点。

那时,公交车的方向盘没有助力器,转弯时驾驶员需站起身用全力才可转动方向盘。车厢内冬天酷寒,夏天闷热。但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驾驶员精心保养车辆,小心驾驶,力保行车安全;售票员总是用清脆悦耳的声音报站名,扶老弱病残上下车,耐心解答乘客疑问。售票员手中的票夹和零钱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标识。

公共汽车站的成立,改变了当地落后的客运面貌,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经过一年多的发展,1965年,集宁市公共汽车站运营的汽车数量增至四辆,职工增至22人。

1968年,李茂林担任集宁市公共汽车站党支部书记。

为了解居民出行需求,李茂林骑着自行车走遍集宁城区,他多方争取政策支持,积极拓展公交业务,并于次年成功增设两条郊区线路。

那时的公交车没有取暖设备,冬天凛冽刺骨的寒风从窗缝钻进来,有许多司机、售票员冻伤了手脚、耳垂和鼻子,但他们毫无怨言,从不叫苦叫累。无论刮风下雨,坚持准点出发,安全地将乘客送达目的地,切实履行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

公共汽车站的司乘人员敢于和不法分子作斗争,维护乘客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秩序,在一趟趟行驶的公交车上,涌现过许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故事。

某次,司机李德庚驾驶着1路公交车在集宁南站停下,几个小偷围住车门,趁乱行窃一名病恹恹的老人。李德庚发现后毫不犹豫地从座位上冲下去,大声喝止。此时小偷已经得手,握着一沓大小不一的人民币,企图逃之夭夭。说时迟那时快,李德庚手脚并用,推踢开前来阻拦的小偷同伙,如离弦之箭飞身而去,一把抓住小偷攥钱的手,硬生生把钱夺回来。气急败坏的小偷拔刀相向,李德庚临危不惧,一脚踢飞小偷的利刃。对方见势不好,拔腿跑掉了。事后,记者问及李德庚是否惧怕歹徒报复,他毫不掩饰地回答:“我也怕,但职责所系,必须挺身而出。”

时间来到上世纪80年代,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集宁市公共汽车站也面临着未知的选择。1983年,集宁市公共汽车站更名为集宁市公共汽车公司。经过研究,公司决定将车站分成五个小组,每组配备两辆车、四个人,一辆车用于常规公交运营,另一辆车则投入到市场经营中,探索实行小组承包制。

这一举措推行之初,确实如预期那样极大地激发了司乘人员运营公交车辆的积极性。为了增加收入,他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干劲十足,公司的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车辆为了多载人、抢客源,闯红灯、随意停车、故意拖延行车速度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乘客出行受到严重影响,乘客的抱怨不绝于耳,一时间,投诉信如雪片般纷纷而来,指责公交车只顾盲目挣钱,不顾乘客需求,群众满意度急剧下降。

承包组在利益的驱使下,对车辆保养毫不重视,也不愿投资进行车辆维修,直至车况破损到难以正常运行,便将承包的车辆随意交还。由于缺乏更新车辆的资金,集宁市公共汽车公司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困境,连续数年拖欠职工工资,面临着被拍卖的危机。

1992年,集宁市公共汽车公司迎来了经理孙秀贵。孙秀贵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力排众议,大力鼓励私人出资购买公交车辆,实行自负盈亏。这一举措成功地守住了车站,也完整地保全了公交线路。尽管在当时这一做法受到质疑,但事后证明,这一决策是明智且正确的。

在孙秀贵的积极运作下,同年6月,集宁市公共汽车公司开通了第二条公共线路,终结了集宁地区近三十年仅有一条公交线路的历史。

1994年,集宁市公共汽车公司推行单车承包制,全面迈向市场化。通过公开招标,鼓励职工踊跃集资,购置了一批“胜利”牌中巴车,相继开通了3路、4路公交线路,次年又开通了5路公交线路。

2004年,乌兰察布撤盟建市,集宁撤市设区,集宁市公共汽车公司正式更名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公共汽车公司,规模逐步壮大。

2008年,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加快了发展步伐,逐渐从个体经营户手中收回了经营权。尚建文从十几年来只重视经济效益不注重企业形象的野蛮经营思维中深刻吸取教训,认识到重塑企业品牌文化的重要性,倡导公交车回归公益性、惠民性。自动投币机在公交车上得到广泛应用,GPS定位系统、语音播报器等智能设施也逐渐普及。

2018年8月8日,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公共汽车公司正式更名为乌兰察布市公交公司。

2019年,崔德担任乌兰察布市公交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

面对城市扩张、人口增加的实际情况,崔德审时度势,展开实地走访调研。他深入居民社区,倾听群众对于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的建议;他蹲守在站牌下,仔细观察乘客们候车时的情形;他组织人员沿线摸排,逐段分析,获取公交运行中不合理、不科学之处。

在崔德的精心筹划与全力运作下,公交公司增加了运营车辆,增设了多个站点,适当延长了运营时间。40路公交线路、游1路滑雪场专线、乌兰察布高铁站夜班车、K1路公交车相继上线,增强了城市的基础配套功能。

2021年1月14日,乌兰察布市公交公司举行了新能源公交车运营启动仪式,477辆新能源公交车正式投入运营。同年8月,27路、101路公交线路顺利开通;9月,51路、52路公交线路如期开通。这两条线路的开通,将集宁区平地泉镇、察右前旗新区紧密连接起来;12月,15路、102路公交线路也相继上线。一条条公交线路,恰似血液一般在城市的脉络中顺畅流淌,将整个城市紧密相连。

2022年,崔国军接过乌兰察布市公交公司的指挥棒,担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

刚工作不久,崔国军就接到一位老人的投诉电话,老人反映某路公交车司机到站未等她上车,导致她延误了时间。他立刻前往终点站找到休息的司机,了解具体情况。司机解释因老人行动迟缓,为了不耽误其他乘客的时间,所以没有等她。这个解释没有说服崔国军,司乘人员服务水平下降所反映出的服务意识淡薄问题,引起了崔国军的重视,他在全公司开展了品德教育活动,并增设了义务监督员岗位,向市民发出诚挚邀请,鼓励全社会参与到公交服务监督中。事后,崔国军向那位老人当面致歉,并邀请她担任义务监督员。

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崔国军主导开展了一系列“比学赶超”活动,比车技、比服务、比荣誉……争优争先的热烈氛围在公司中弥漫开来,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活动开展以来,公司便收到了如潮水般来自四面八方的锦旗、感谢信、表扬信,无数拾金不昧、热心救助、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成为公司上下的标杆模范。如33路公交车驾驶员魏玮、李全,车队长任兴旺;4路公交车驾驶员任建亮,车队长纪军;9路公交车驾驶员张志平等等,一大批生动鲜活的事迹不断涌现,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乌兰察布的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传递着温暖与文明,成为城市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乌兰察布市公交公司拥有706名干部职工,5个公交场站,15个首末站,3个营运分公司,1个租赁公司,51条公交线路,610辆运营车辆,运营线路长度达764.1公里。

从1964年到2024年,六十年间,乌兰察布市公交公司一路风雨兼程,从一条线路、两辆老式燃油车,发展壮大至拥有51条公交线路、477辆新能源公交车、133辆其他运营车。

开拓奋进六十载,繁花满眼万木春。一辆辆移动的公交车,见证了乌兰察布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也书写着乌兰察布公共交通事业的精彩篇章。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