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生活里的节水智慧:看集宁区市民的节水小妙招

2025年05月14日

市民用大桶攒下的生活用水浇地 本报记者 朱旭敏 摄

□本报记者 朱旭敏

5月11日至5月17日是2025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随着市民节水意识的提升,“节约用水”已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市民正以质朴智慧和代际传承勾勒出充满烟火气的节水图景。那些藏在厨房水缸、阳台水桶里的“老办法”,与年轻一代从长辈处习得的“新习惯”,共同编织着城市节水的和谐画卷。

淘米水沉淀后,上层清液倒入喷壶用于擦拭家具,下层浊液静置发酵为浇地肥料;洗菜水筛滤去残渣,注入厨房角落的塑料桶……这是77岁的闫爱老人的节水流程。像这样的塑料桶,闫爱家有5个,桶里的“万能水”每天不仅能浇地,还用于冲厕所。“现在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着,现在用水方便了但也不能浪费。”闫爱说。

像闫爱老人这样的“家庭节水设备”在小区里随处可见。住在一楼的58岁的陈建国将报废轮胎切割改造成雨水收集池。“雨水浇花不招虫,用来冲厕所还能省下不少自来水,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陈建国说。

70岁的王志强摸索出了一套卫生间省水方法,洗澡时管道里的冷水、平时的洗手水都收集在盆里用来冲马桶。“每次冲马桶用的都是攒下的二次用水。年轻人总说我‘抠’,但这不是钱的事儿,是我们老辈人节水的习惯。”王志强说。

在年轻一代里,节水意识也在长辈的影响下生根发芽。90后陈敏的厨房里,奶奶留下的“双盆哲学”仍在延续——不锈钢洗菜盆外永远套着一个塑料盆。“奶奶说水落盆底不算完,要再舀回盆里洗第二遍菜。”尽管家里安装了洗碗机,陈敏仍坚持手洗大件餐具,“干净的洗碗水攒够一桶就用来擦地,外婆教的‘一水三用’,就是最好的节水小妙招。”

00后大学生林浩每次洗澡前,他会在脚下放置一个大盆,这个节水习惯来自爷爷的“田间智慧”。“爷爷种地时讲究‘细水慢灌’,我把洗澡水存起来冲厕所,相当于给马桶‘滴灌’。”这个受农田灌溉启发的方法,让他每月节约不少水。

在前进路街道华府社区的节水分享会上,6岁的豆豆举着画满水桶的画说:“姥姥说,用完水要关紧水龙头,就像给杯子盖紧盖子一样。”这样的比喻,恰是节水意识从家庭向社会渗透的缩影。

“节水不是刻意为之的‘任务’,而是刻进生活的本能。”从老辈延续下来的“一水多用”观念,是节约用水最深厚的土壤。当节水回归生活本质,那些藏在铝盆、陶罐、塑料桶里的智慧,正在证明,最好的节水技术,从来不是复杂的设备,而是对水资源的敬畏与珍视。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