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李俊敏
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贵乌拉镇呼和乌素小北店村已四十三年矣。回首往昔,那段青涩而遥远的记忆,如同被尘封的老照片,在心头缓缓展开。
记忆中的小北店村穷得呱呱叫,我们当地有一个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会写字、会算术就可以了”。祖祖辈辈就这么一个观念,谁家要有个会写信、会记账的,便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了。1982年,我参加高考未中,面临一种世世代代都改变不了的宿命:弃学务农,或是跟着村子里的泥瓦匠、木匠师傅去学一门手艺。而后者,在家乡人眼里已经算是很有出息了。
这时,有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当兵。我于是毅然从军。
那时的我,还只是个青涩的少年,对故乡有着无尽的眷恋。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每一处风景、每一张面孔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我们会在田间地头追逐嬉戏;夏日,小河成了我们天然的游泳池;秋风起时,金黄的麦田是我们眼中的最美画卷;而冬日,则围坐在火炉旁,听长辈讲述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然而,1982年11月3日,我告别了这一切,怀揣着梦想与希望,踏上了前往远方的列车。那时的土贵乌拉这座小城以及车站,没有如今建设得如此豪华,却充满了离别的温情与不舍。母亲含泪的目光,父亲沉默的背影,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我知道,这一别,或许将是长久的分离,但我也明白,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离乡的日子里,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坎坷。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让我一度迷失了方向。但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心中总会涌起对故乡的无限思念。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四十三年过去了,故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低矮的泥瓦房,已被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所取代;泥泞的小路,也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家乡的味道,家乡的情结,却始终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我漫步在村头的小路上,看着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情感。那些曾经一起嬉戏打闹的伙伴们,如今都已是华发老人,或功成名就,或儿孙绕膝。我们彼此寒暄,诉说着各自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四十三年过去了,家乡变了,我也变了。如今我虽定居在包头市,但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却永远不会改变。我会珍惜这份情感,将它化作前行的动力,无论未来走向何方,我都会带着家乡的记忆,勇敢地前行。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