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个体学习动机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一、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家庭文化氛围都深刻影响着孩子学习动机的形成。例如,民主型的父母会鼓励孩子自主探索、积极提问,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形成内部学习动机。而过度溺爱或过于严厉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学习动机不足或形成不良的学习动机。
2.学校教育的引导
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等因素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生动有趣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从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教师的鼓励和认可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二、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1.从外部动机为主向内部动机转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依赖外部因素,如教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等。他们为了获得这些外部的认可而努力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逐渐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开始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内部学习动机逐渐增强。
2.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多为近景性动机,即与眼前的具体学习或短期目标相关。比如,为了完成当天的作业、得到老师的小红花而学习。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逐渐形成远景性动机,如为了将来考上好学校、成为有用的人而努力学习。远景性动机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强大、更持久的动力。
三、结论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是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展呈现出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发展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等,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明德小学 王春霞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民族小学 王晓霞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