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2日
□本报记者 卢丹
日长人勤,土润苗青。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中加)的智能温室大棚里,一块块分割整齐的长方形高架苗床上,马铃薯苗叶片肥厚饱满、色泽鲜亮,在精准调配的水肥系统的滋养下,长势喜人。吕文霞和她的研究团队,身穿白大褂,拿着本与笔,在一排排架子前查看种薯繁育情况。
“这一批苗到现在已经快满30天了,再经过两个月的生长期,它们就可以结出鹌鹑蛋大小的原原种。”吕文霞说道。
吕文霞提到的原原种,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脱毒技术培育出来的不带生物病毒的幼苗,经过移植,在大棚里精心培育长大的初代种薯,是整个种薯繁育体系里最“根正苗红”的源头。
“其实育种没有那么神秘,就像小时候父母总会仔细挑出没虫眼、个头大的那几颗,作为留种,等来年开春种进土里,盼着能长出好吃的新土豆。”吕文霞轻轻翻看着薯苗叶子,目光落向远处整齐排列的育苗大棚,“现在我们做的育种工作,不过是把这份代代相传的朴素智慧,变成更科学、更高效的系统工程。”
“以前靠经验和运气,现在用技术和数据说话。”吕文霞指着眼前明亮温热的智能温室大棚说道,“说到底,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种出更高产、更优质、更放心的土豆。”
从杂交亲本选配、育苗筛选、株系选择,到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良种繁育……一颗种薯需要历经多年观察与多地验证,才能从育种实验室走向农民的田间地头,成长为一颗合格的商品薯,而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重复的观察、记录与筛选,过程漫长且枯燥。
“土豆好吃种难育,而育种中最难的并不是攻克某个技术难关,而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2012年,吕文霞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内蒙古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助理工作。期间,吕文霞参与制定并通过《马铃薯商品薯分级与检验规程》《马铃薯商品薯生产技术规程》《马铃薯商品薯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规程》等3项国家标准。随着吕文霞持续深入生产一线,她越觉得“纸上的学问”不够用,有些问题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
种子要在土里扎根,人得在地里学本事。2015年,经过深思熟虑后吕文霞来到了内蒙古中加,从一名普通的马铃薯质检员做起。十年磨一剑,如今,吕文霞已经是内蒙古中加农研发技术总监、内蒙古薯佳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薯佳)总经理,但不论如何,她的成长始终与农业紧紧绑定在一起。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我学的也是农学专业,其实就是为了帮农民把地种好。”吕文霞告诉记者。谈话间,我们来到了内蒙古中加研究技术中心的试验田里,只见有的幼苗刚刚长出,有的幼苗已经枝叶繁盛开出白花,有的已经结出了果实,工人们正将完成阶段性试验的薯种装袋清理。一旁的马铃薯品种展示台上,“中加系列”的21个新品种整齐排列。
“这就是我和团队针对当地土壤、气象、市场等相关情况,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共同育成的种薯。”吕文霞指着展示台上的种薯介绍道,其中,“中加7号”平均亩产8000斤,累计推广50万亩;“中加10号”“中加11号”为抗旱高淀粉品种,淀粉含量达18%-20%,填补了国内加工专用薯的空白,推动当地马铃薯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延伸。
“文霞,这份土壤的检测结果出来了,你来看看。”话音未落,同事抱着检测报告匆匆走来,我们也跟着来到了内蒙古薯佳实验室。(下转第四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