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诗书里的家风密码

2025年06月20日

●王枫

当霞光为爷爷的书房染上暖调时,陪伴他多年的书架总会泛起柔和的光。在一排排斑驳的旧书里,那本《历代名句辞典》尤为醒目,它曾载着孩提时代的我泛舟于诗词与文墨的浩渺之海。如今九十二岁的爷爷依然精神矍铄,时常坐在书桌前,专注地翻阅着他钟爱一生的典籍。这个从祖国北疆山沟里走出来的学子,执教二十余载后又踏上从政之路,纵使岁月更迭,却始终与书卷相守如初。

爷爷的故乡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一座依山而栖的村落。前几年我随他回乡,只见村口一道深沟挡住了去路,在歪扭的老树枝桠间,似还悬着往昔的炊烟,萧疏苍凉,几无人迹。爷爷指了指远处一堵坍塌的土墙感叹道:“当年私塾就在这儿,上学还得翻过大沟。给先生的学费多是几十个鸡蛋、半袋莜面。”那些年,他在割猪草时默诵文章,在沙地上用树枝习字。在墨香与泥土交织的芬芳里,爷爷考上了集宁师范学校,成为村里第一个“喝墨水”的文化人。油灯下的知识如同一束破晓的光,照亮了他走出大山的路。

在那本《历代名句辞典》泛黄的内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爷爷的批注:“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解失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当记气节”。记得四岁那年,爷爷就教我念“爆竹声中一岁除”,此后每至新春,王安石的诗句总会带着记忆深处最暖的年味跃上心头。长大后游览杭州西湖,当“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实景撞进记忆,才惊觉这些诗句早已在心底绘就山河,仿佛穿越千年的信笺,在某一瞬间悄然铺展开,成为行走天地间的精神行囊。

爷爷的教诲还浸润在日常点滴里。吃饭前,他总告诫我和堂弟:“食不言,寝不语”;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常常絮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将做人的道理像春芽破土般融入我的生命。记得有一次,他对我和堂弟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好好读书,别辜负了大好时光。”见我们似懂非懂,他便指着院外的杨树说:“春不扎根,秋难挡风。”这些言传身教,后来化作我打开211名校之门的“金钥匙”和堂弟走进顶尖军校的铺路石。那些藏在烟火里的谆谆教导,最终化作我们奔赴理想的底气,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发光发热。

除了诗词典籍,这些年爷爷的书架上还多了一些关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著作。他常说,只有读懂新时代的政策理论,才能真正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变化。然而经年累月的阅读让爷爷的视力直线下降,在听从医生的告诫后,他不得不改为听有声书,即便如此,每个午后仍是他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他常笑言“活到老,学到老”,用行动诠释着“学不可以已”的真谛。一直紧跟时代的爷爷,不仅熟练掌握电脑操作,还会使用多款手机APP和移动支付。啊,原来求知若渴可以不受年岁束缚,热爱学习早已融入他生命的每一寸光阴;原来岁月沉淀的不只是白发,更是那份历久弥新的求知热忱。

爷爷对读书的热爱,不仅体现在终身学习中,更藏在他为孙辈编织的诗意童年里。记得爷爷有一个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那便是我和堂弟童年的启蒙课本,内页上用清秀的钢笔字誊写着他精心筛选的一首首古诗,并配着简笔画:“床前明月光”旁边画着月牙,“鹅、鹅、鹅”下面是一只只白鹅……寥寥数笔,趣味天成,灵动跃然纸上。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一诗旁他这样批注:“此篇数字有趣,孩童易记”。对孙辈的培养,他从不用逼迫“鸡娃”的方式,而是像溪水漫过青石般无声滋养,在寓教于乐中,让我们自然而然地爱上诗书。

2019年秋,当我获得“志奋领”全额奖学金即将远赴英国时,爷爷捧着录取通知书感慨:“当年我在山沟里背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哪会想到孙女的英语好到可以出国念书,我那几句英语还是你教的呢。”其实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年过七旬的爷爷就让我教他学英语。于是我特意选出最常用的短句,用汉字标注了读音。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他仍能操着浓重而笨拙的汉字腔,祝福我的留学生涯:“古德拉克(Good Luck)”。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图书馆里,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他在山沟油灯下读书的模样。幼时他教我读书背诗,长大后我陪他初识英文。当年爷爷用双脚走出大山,而今我带着他的祝福,将求知的步履延伸到大洋彼岸。两个相差60载光阴的隔代人,在知识的海洋里相遇,像两条奔涌的河流,在时光深处汇成了同一片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爷爷虽已耄耋高龄,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始终保持着炽热的家国情怀。记得去年春节,爷爷边看《新闻联播》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弟在海军,你在海关,都是守卫国门的人,吃国家饭就得守住良心。”这句话让我不由得想起儿时他教我写“廉”字时说的话:“‘广’是房屋,‘兼’是不偏信,这个字就是让你守住心屋,分清好坏。”如今再看那字,横竖撇捺间,分明是他清廉从政的人生风骨。

在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是“再也忍不住的眼泪”,而爷爷的“背影”则是暮色里捧书的侧影,是风雪中蹚过壕沟的脚印,是蕴藏着智慧的叮嘱。当我在《中国诗词大会》看到少儿选手吟诵“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时,不禁感慨:最好的家风不是家财万贯,而是有人在你生命里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它在岁月里长成参天大树,荫蔽后世的知行之路。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