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更是“守艺人”他们用小修小补温暖市井

2025年06月27日

●宋峰正在配钥匙

●张霞正在改衣

●黄师傅正在修鞋

□实习记者 张玥 翟辉 杜林檐 刘诏烨

寻常巷陌里,人间烟火气。一间裁缝铺,一个修车摊,一家配钥匙店……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这些小店小摊越来越少,掌握这些技能的手艺人也逐渐凋零,但仍有一些手艺人坚守在新时代里……

裁缝铺——邻里街坊的“私人订制”

“姐,我这裤子比较长,帮我改短一点”“姐,我这裤腰大了两指,能帮我改小一点吗?”清晨的阳光刚刚照进张霞的裁缝铺,就有居民陆续带着需要修改的衣物走了进来。张霞闻声抬起头,笑着招呼客人、测量尺寸,以确保修改后的衣服符合客人的需求。

张霞的裁缝小店不足30平方米,但店内缝纫机、熨斗、剪刀等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桌上摆满了等待裁剪的衣物,货架上则整齐地摆放着等待取走的衣物。多年的裁缝生涯,无论是改衣、裁边,还是修补破损的衣物,对张霞而言都得心应手。“我从十七八岁时就跟着老师傅学裁缝,那个时候,家里的衣服破了、旧了,都是自己动手改改补补。”张霞边说边麻利地用软尺量好尺寸,然后裁裤脚、戴顶针、双手比着衣物、脚踩踏板,缝纫机哒哒哒地开始了运转。

这间藏在小区居民楼下、玻璃上贴着的“改衣”“免边”字样已经泛黄的小店,现在深受周边居民信赖,来找张霞改衣居民也越来越多,除了本小区的,还有周边小区的。张霞说秘诀在于认真负责。张霞手里有个账本,密密麻麻记录着顾客的订单。“只有把活干好做细,才会有回头客。现在订单越来越多,为了保证修改的质量,一般送来的衣物三四天才能来取。”张霞说。

“虽然赚的钱不算多,但能满足家里的日常开销,还能照顾孩子,我已经很满足了。”张霞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她看来,这间小小的裁缝铺,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连接她与居民们的情感纽带。在这里,她不仅收获了顾客的信任,还结识了许多朋友。居民们来取衣服时,总会和她唠唠家常,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如今,即便网购已经普及,衣服的买卖退换成为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的小事。但张霞的裁缝小铺依旧是街坊邻里的安心选择。

修车修鞋——把老手艺熬成生活里的一束光

修车、修鞋、磨剪刀、磨菜刀,今年76岁的肖成柱成了周边居民生活里的“万能帮手”。谁家有自行车坏了、鞋子磨脚了或是剪刀菜刀不锋利了,总会想起双手布满老茧的肖成柱——收费不多,但花小钱能办“大事”。

肖成柱因年少时的贫困生活,早早便学会了自力更生。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多数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家里为数不多的“大件”。每当自行车出现故障,维修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节省开支,肖成柱开始自己摸索修理自行车。没有专业书籍,他就反复拆解研究;没有师傅指导,他就向偶尔路过的修车师傅请教。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中,他逐渐掌握了自行车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技巧。

“那时候修自行车,靠的就是一股韧劲和对机械的好奇。”回忆起年少时的经历,肖成柱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光芒。从最初简单的补胎,到后来更换链条、调整车轮,他的修车技术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精湛。这份在坚守和执着中练就的手艺,不仅解决了自家的出行难题,邻里乡亲的自行车出了问题,也会来找他帮忙,修自行车也成为了肖成柱谋生的手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修车行业发生了巨大转变。老式自行车越来越少见,新款自

行车、电动车成为主流,而且维修技术日益复杂,维修工具也不断更新换代,但肖成柱的年龄和体力,已无法适应复杂的维修需求。加上自行车数量减少,修车的人也越来越少,尽管修车费用有所上涨,但生意依旧冷清,每天仅有寥寥几单,修车行业也显而易见地衰落了。如今,肖成柱的修车摊主要承接老式自行车的补胎、修闸、换零件等基础维修工作。“虽然平时顾客很少,但仍有一些老顾客和有需要的人会找到他。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想继续干下去,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直到干不动为止。”肖成柱朴实的言语道出了对事业与生活的热爱。

“黄师傅,您给瞅瞅我这鞋跟,走路直晃荡,还能修不?”集宁区阳光颐园小区南门的修鞋摊前,77岁的黄师傅接过顾客递上磨损严重的凉鞋,他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能修,你这鞋跟的钉子松了,换个新跟就成,半小时能取。”说着,他熟练地从工具箱里取出铁锤、钉子等工具,叮叮当当忙活起来。

这个不足1平方米的修鞋摊,是黄师傅坚守了10余年的“阵地”。摊位上,老式的修鞋机、磨鞋机、各式各样的鞋钉和胶水整齐摆放,旁边的木架上还挂着几个等待修补的鞋子。

黄师傅不仅修鞋手艺好,价格还便宜。一双普通的皮鞋换跟只要10元,粘鞋胶5元起,附近的居民经常光顾。“现在年轻人可能看不上这行,但总有人需要修鞋,这门手艺不能丢。”黄师傅边干活边说。临近傍晚,修鞋摊前的顾客渐渐少了。黄大爷坐在小马扎上,掏出保温杯喝了口水。

随着城市的发展,修自行车修鞋这样的传统手艺人越来越少。肖成柱、黄师傅的维修摊,就像一座小小的“时光驿站”,他们用坚守诠释着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用服务书写着城市温情,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而珍贵的风景线。

配钥匙——老手艺要适应新时代

马达声起,伴随着银屑纷飞,不到两分钟,一把崭新的钥匙便制作完成。用锉刀仔细将齿纹处打磨平整后,宋峰才将配好的钥匙递到顾客手里,还不忘提醒一句,“您拿回去试试,打不开门随时拿来,我重新配!”这是宋峰从事配钥匙工作10余年来的日常写照。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从机械锁到如今流行的电子锁,家庭门锁不断迭代,配制钥匙的业务也受到冲击。“经营配钥匙门店并非易事,店租是最大支出。智能锁的普及更是带来冲击,新楼盘周边几乎难觅配钥匙门店踪迹。配钥匙属于临时、紧急需求,店铺必须开在居民区附近,基础钥匙5—20元,异形钥匙也仅几十元,行业利润微薄。”宋峰坦言。

面对挑战,宋峰积极求变,在拓展配钥匙种类的同时还不断钻研配钥匙技能。“锁具更新太快了,牛头锁、球形锁、AB锁,再到现在的智能锁、异形锁,每出新款,我们都得吃透原理。”宋峰感慨,如今钥匙种类已有两百余种,为满足顾客需求,他陆续购置3台不同功能的配钥匙机器和百余款钥匙坯,方形、十字形、月牙形钥匙都能精准配制。凭借齐全的材料和专业的技术,不少顾客经人推荐,都驱车前来找宋峰配钥匙。

此外,宋峰还拓展出开锁、修锁、换锁、保养以及电子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业务。“老手艺也要求新求变,适应新时代。由于现在电子锁成为主流,我们配钥匙匠人也要紧跟时代,提供电子锁安装、调试、售后保障等服务,这样顾客后续的锁具维修、更换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我们的业务发展也能形成良性循环,让配钥匙这门老手艺有了新活力。”宋峰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