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国门卫士” 当好“文明使者”——集宁海关用心书写“全国文明单位”创建答卷

2025年07月02日

货物卸载。本报记者 郭小燕 摄

□本报记者 云娜

在国门一线,他们是把牢“第一道防线”的钢铁卫士;在服务窗口,他们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金牌店小二”;在文明阵地,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正是这一份份执着与担当,推动集宁海关实现了从“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到“全国文明单位”的精彩跃升。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凝结着其践行海关职责、服务地方发展、深耕精神文明沃土的坚实步履与不懈追求。

思想筑基 文明创建有高度

“集宁海关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与政治建设、业务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有机结合,统一部署、统筹推进。”集宁海关办公室主任郭宏伟介绍道。

集宁海关明确了“软硬兼抓、科学推进、升级晋档”文明创建工作思路,并以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为抓手,通过建立“党委研究、专人负责、定期推进”工作机制,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全关上下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坚持“党小组建在科上”,推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同时,以“党建带团建”激发队伍活力,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积极开展思想碰撞与交流,营造出“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凝聚起强大的奋进力量。

在文明创建实践中,集宁海关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引导干部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积极组织参与驻地单位举办的征文征稿、演讲诵读等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先进典型学习,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文明风尚,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为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实干担当 文明服务有温度

在集宁海关,文明创建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与服务同频共振的使命担当,是每名关员知行合一的精神追求。

上午9时,在乌兰察布中欧班列集散中心集装箱作业场地,集宁海关关员赵高飞和同事佩戴执法记录仪,正对一批出口货物进行检查。

“我们首先要查看集装箱有没有破损,再对货物进行认定,对照其是否与申报的内容一致,还要检查有没有夹藏违规违禁货物……”赵高飞边向记者介绍,边依照报关单仔细核对着集装箱内的货物。

为保障中欧班列高效畅通运行,集宁海关深化业务改革,开辟中欧班列通关绿色通道,畅通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保证班列通关“随到、随查、随放”。

“园区企业主要开展中欧班列进出口业务,客户对时效性要求比较高,海关关员工作态度严谨认真,能够保障7×24小时查验,确保货物及时顺利通关。这种专业、负责的态度,有效保障了园区企业的通关时效,降低了我们的运营成本。”七苏木铁路物流中心副经理崔雪松赞许道。

“您好,我们公司计划出口马铃薯种薯,需要办理哪些手续?”集宁海关报关厅内,咨询电话铃声不断。工作人员耐心接听,能及时解答的问题给予详尽指导,需跨部门协调的事项则转交相关部门并持续跟踪反馈,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应。(下转第二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