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线”串起多元共治“幸福链”——察右后旗蓝天社区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25年07月03日

设立“暖心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歇脚地”。本报记者 刘志帅 摄

□本报记者 赫雨田

“我家在这个小区住了近20年,自打社区成立,小区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美在心上。社区工作人员总是把老百姓的事儿放在心坎上,我们住着舒服、看着舒心。”

“社区好,邻里和睦友好、环境干净整洁、志愿者暖心服务,住在这里特别舒坦!”

“我们社区有免费托管服务,小孩假期有专人看管、辅导作业,一点都不用担心。”

……

夏日午后,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蓝天社区的树荫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议事会”正在进行。社区干部和居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细数着社区在文明创建中的点滴变化,言语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蓝天社区以“党建引领强根基、文明浸润聚民心、服务惠民促和谐”为路径,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打造出环境优美、邻里和睦、治理高效的文明社区典范,让文明之花在基层沃土绚丽绽放。今年5月,蓝天社区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党建引领聚民心

“书记,您看这楼宇标识牌都晒褪色了,外卖员经常找错楼栋,得赶紧换!”在蓝天郦景小区10号楼前,老党员薛林同指着斑驳的标识牌,向蓝天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胡艳英反映。作为社区“邻里纠纷调解队”的一员,薛大爷的日常“找茬”正是蓝天社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体系的生动缩影——党员干部化身“神经末梢”,时刻感知着居民的需求,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

时光回溯到2022年,新成立的蓝天社区面临人口结构复杂、治理资源有限的难题。社区党支部意识到,文明城市建设不能靠“独角戏”,必须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经过反复研讨,社区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提出“党建引领聚民心、多元服务促和谐”的工作思路,陆续组建“党员先锋队”“邻里纠纷调解队”“小小志愿服务队”等,吸纳大学生、退休老党员、在职党员、少先队员等群体参与,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中的参与者和“智囊团”。

在各个居民楼间,像薛林同这样的党员骨干或被推选为楼道长,或成为志愿者,他们负责收集民情、调解纠纷、敬老助残、宣传政策等工作,使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楼栋。(下转第四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