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王晓玲
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希望,青年有担当,民族有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1940年2月22日,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被敌人围困在冰天雪地中,棉鞋跑丢一只,几天没有吃饭,他身边除了牺牲的战士就是叛徒。汉奸赵廷喜劝他:“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你投降保你一条命。”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儿,他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撼天动地,就剩一个人也要站到底,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有这样的铮铮铁骨,才能挺立起来。杨靖宇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心有所信,方能立场坚定,要信念坚定,方能行稳致远,争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青年。
缉毒警察蔡晓东在边境抓捕毒贩时,与持枪毒贩殊死搏斗,中弹后他强忍剧痛继续追赶,战友想将他扶起,他却说:“别管我,我能行,先抓人!”他的脸色渐渐苍白,眼皮越来越沉,怎么也睁不开。“东哥!东哥!别睡!不能睡!不能睡呀!”战友们呼喊他的声音此起彼伏,可是这次传奇再也没能延续,他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边疆。蔡晓东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上来,顶得上去,争做敢担当的青年。
1958年,新婚宴尔的董鸿儒无条件接受组织安排,来到苏木山勘察地形、探寻水源、选种育苗,历经数不清的磨砺。面对光秃秃的荒山和艰苦的环境,他说:“饥饿苦寒我没有想过离开,痛失三子我没有想过离开,现在我更不会离开!”他让苏木山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从京津风沙源到北京后花园,把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董鸿儒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能吃苦,乐吃苦,把艰苦环境,艰巨任务,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争做能吃苦的青年。
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小村庄的王杰,从小见证了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四子王旗顺利着陆的情景,自此对航天产生了憧憬,靠着家里十几亩地的微薄收入,一边学习、一边放羊,凭借不懈努力,成为了一名航天员,并于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搭乘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破穹顶、越星河,以平凡之躯书写非凡,以技术之智探索未知。从内蒙古农村到浩瀚宇宙,从田间逐梦到一飞冲天,这一征程,既是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动诠释,他是国家的骄傲,内蒙古的荣光,更是寒门学子靠奋斗书写人生的榜样。王杰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梦想的实现总会在你与世界奋力交手时不期而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何出伏流,一泻汪洋。”100多年前,梁启超以长河浩荡升旭日的蓬勃景象,寄语对中国青年的美好梦想。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道:“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1919年,青年毛泽东奋笔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作为奋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主力军,我们要时刻紧握时代的接力棒,让青春在信仰中熠熠生辉,以实干之青春担起时代之重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谱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