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一、引言
古诗历经千年仍能引发强烈共鸣。李白《静夜思》的思乡情、杜甫《春望》的家国痛,都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这种情感共振现象,藏着古诗经久不衰的密码[1]。
二、古诗情感表达的独特密码
古诗擅长用含蓄凝练的语言传递深厚情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个名词,勾勒出孤寂氛围,委婉道出漂泊之苦[1]。诗人还常将情感融入景物,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借清新秋景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实现情景交融[1]。
三、情感共鸣的生成机制
阅读古诗时,读者会将自身经历投射到诗歌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让有离别经历的读者极易找到情感寄托[1]。同时,古诗独特的语言、意境与韵律之美,也让读者在审美过程中,逐步认同诗人的情感表达。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凭借优美朦胧的诗境,引发读者对人生的共同思考[1]。
四、情感共鸣的深层根基
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构成了古诗共鸣的心理基础。古诗中反复出现的家国情怀、亲情友情,与读者心中的文化基因产生呼应[2]。此外,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让古诗中对喜怒哀乐的描绘,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3]。
五、结语
古诗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源于其独特的表达特征,通过情感投射与审美认同,基于文化基因与人类共同情感而实现。深入探究这一现象,对传承古诗文化、挖掘其当代价值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兴和县教学研修中心 薛骋
兴和县民族小学 郭建峰
兴和一中 陈晓丽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