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本报记者 张国欣 通讯员 高伟 张莉娜
在察右中旗土城子乡,豆谷酿造技艺作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百年岁月沉淀,在豆谷酿醋厂的不懈坚守与创新探索中,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文化纽带。
走进土城子乡豆谷酿醋厂,古朴的厂区内,整齐排列的大缸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浓郁醇厚的醋香萦绕鼻尖,仿佛诉说着百年酿造历史。酿醋的每一道工序,都始于对原料的严格把控。匠人们精选当地颗粒饱满的高粱、黄豆、小麦,这些吸收了察右中旗肥沃土壤养分、充足阳光雨露的优质粮食,为香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蒸煮环节,蒸汽升腾间,粮食的香气被充分激发;发酵过程中,大缸内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下悄然“工作”;搅拌时,匠人手持木耙,在缸中均匀搅动,让每一份原料充分接触空气与微生物;而关键的淋醋工序,更是对匠人技艺与耐心的考验。古法酿醋的精妙之处,在于匠人需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敏锐观察温度、湿度变化,精准判断醋糟状态。而细微的气候条件,被匠人化作制醋的“密码”,而这份无法用仪器精准复刻的技艺,正是非遗的珍贵所在。
“我们家祖辈都在酿醋,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非遗传承人段利芳抚摸着斑驳的醋缸,眼中满是深情,“现在虽有更先进的酿醋设备和工艺,但我们始终坚持用古法酿醋,就是为了保留这份最纯正、最地道的味道。”在段利芳看来,古法酿醋早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家族记忆与乡土文化的载体。每一滴醋里,都凝结着祖辈的智慧,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成立于2016年的豆谷酿造厂,占地5000多平方米,年生产量达2000吨。在这里,一粒粮食要历经“蒸、酵、熏、淋、陈”五道古法工序,经过漫长的传统固态发酵,方能完成从普通粮食到醇香醋液的华丽蜕变。陈酿的过程中,醋液在陶缸中静静沉淀,时间赋予其愈发醇厚的风味。
村民王新建在醋坊工作多年,从最初为谋生计到如今与酿醋手艺难舍难分,他见证着每一缸醋的诞生。“看着一缸缸醋在我们手中诞生,心里满是成就感。”王新建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笑着说,“这一缸缸醋,都是我们亲手做出来的,咱就盼着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能一直这么红红火火地传下去,让更多人都尝尝咱土城子的好醋!”
然而,传统技艺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兴趣不足等问题,豆谷酿醋厂也在积极探索新路径。通过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课堂、参加各类文化展会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古老技艺。同时,结合现代消费者需求,开发小瓶装、礼盒装等新产品,让传统香醋走进更多家庭。
从一粒粮食到一瓶香醋,非遗传承人段利芳用双手诠释着匠人精神,用坚持守护着非遗技艺。在传承人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土城子乡的古法酿醋技艺必将跨越时代的长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让这份百年醋香,继续在岁月中芬芳流转。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