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基促振兴 文明新风沐乡野——凉城县元山子村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25年07月07日

□本报记者 李璟

今年,在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评选中,凉城县岱海镇元山子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彰显着元山子村以产业强、乡风淳、治理优的生动实践,编织着新时代文明村镇的幸福图景。

“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一喜讯传来,村民们无比自豪,这是对我们全村多年来深耕文明沃土、积极发展产业的最佳褒奖。”凉城县岱海镇元山子村党支部书记郭海俊说,这些年,村里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

行走在元山子村,只见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美艳动人,闲暇的村民们聚在一起唠家常,欢声笑语不断,整个村庄由内而外焕发着勃勃生机。

近年来,元山子村立足区位优势,强农牧产业,抓人居环境,树文明新风,完善村规民约,强化基层治理,先后打造了现代化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目前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现代农业种植大棚420余座。

在郭海俊的带领下,记者走到村民白俊芳搭建的“自由”鸡舍前。郭海俊说:“这是一位从种植礼品吊瓜到养殖‘跑步鸡’致富的新农人,她的致富经验已经在全村进行推广。”

放下手中农活,白俊芳侃侃而谈:“随着科技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创新,以前种植普通吊瓜,养殖土鸡,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收入也低;后来我瞄准礼品市场,围绕‘生态、健康、高品质’定位,改良种植精品吊瓜,搭建开放式鸡舍,引进运动量大、肉质好的‘跑步鸡’,让鸡自由觅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收入变得可观了。”

“白俊芳瞄准市场改良种养殖品种,为村里发展特色农业打开了一条思路。”郭海俊说,为提升元山子村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培育礼品吊瓜、葡萄、瓢葫芦等特色产品,大力推动东水塘、西永乐、前街、康家村、杜家村等9个自然村发展庭院经济,并在现有梨园、杏园的基础上,鼓励村民利用庭院等场地发展林果及林下经济。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是农民生计的重要依托。元山子村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截至目前,元山子村通过入股企业、流转土地、盘活村集体资产等方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超10%,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连续3年超30万元。

产业有特色,农民也有了动力。村民闫俊兰看着村里一天天变好,心中有了创业的想法,于是便购入5头西门塔尔牛,开始了养殖之路。“从创业初期到现在,走了不少弯路,但学到了很多经验。”闫俊兰介绍,“现在我的肉牛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70头,也有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与龙头企业合作,销量稳定增长。”

元山子村为加快推动畜牧业发展,引进了陕西德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威尔思智业有限公司,在村里投资兴建“蒙垚农牧业综合体项目”,养殖奶山羊5000只,配套进行羊奶粉深加工,并积极开展育肥羊、奶山羊的众筹和扶贫托养分红饲养,带动项目区周边农户托养生产。同时,引进内蒙古驴萌萌农牧业公司养殖羊驼12只、肉驴30头。通过不断培植村内养殖产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元山子村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也跟着变美了。元山子村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民、文明邻里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了完善的文明公约,规范村民日常生活行为,形成了团结友爱、邻里守望、互助互爱的良好风尚。同时,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栽种绿植3000多株,安装路灯40多盏,硬化村巷村道4.5公里,建设垃圾池42座,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郭海俊表示,“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不仅是外在的荣誉,更是致力于提升村民幸福感和归属感的动力,村党支部要为全村更好地实现产业经济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好、乡村治理安、农民致富快而努力奋斗,真正让乡村成为令人心向往之的乐土,让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惠及家家户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