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本报记者 云娜 邵敏丽
在呼啸的寒风中,海拔2079.9米的“十四冬”凉城赛区障碍追逐赛场的山顶,乌兰察布气象服务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紧握右拳,铮铮誓言穿透风雪:“当好气象保障‘主心骨’!”这不仅是服务重大赛事的庄严承诺,更是市气象局以党建为笔、文明为墨,在服务民生画卷上奋力绘就为民初心的生动缩影。
今年,市气象局获评“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标志着其“党建+文明+业务”三维创建体系结出硕果。
党建领航 筑牢文明根基
一场大风中的宣誓,成为凝聚气象保障团队的精神内核。在“十四冬”赛场一线,气象保障团队用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创造了“零失误”的服务奇迹。
观测与网络保障团队在每日开赛前一小时就抵达现场,一丝不苟地检查并维护气象观测设备,保证观测站正常运行;预报团队夜以继日,紧盯瞬息万变的天气系统,提供及时精准的预报信息;现场保障团队顶风冒雪,贴身护航赛事进程。在临时党支部的指引下,这支由7名气象志愿者组成的“气象铁军”,用行动证明,党旗所指,就是气象服务所向。
为夯实文明创建根基,市气象局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联促三动”工作机制,精心培育“心系四季气象 情暖万家灯火”等6个特色鲜明的“北疆气象”党建品牌,推动文明创建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在防汛减灾、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重大赛事活动保障服务中,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始终挺立前沿,让党旗在气象服务一线高高飘扬。
创新驱动 锻造服务硬实力
步入集宁国家基本气象站,绿草如茵的地面观测场上,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视程障碍现象仪等智能设备照常运转。这些“智慧之眼”为预报预警、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业生产等提供着坚实支撑。
“地面观测已全面实现‘无人值守’,数据采集自动化率已达100%。”技术人员介绍,除非设备需要检修或数据出现异常,否则通常无需人工干预。
业务创新是文明创建的内生动力。乌兰察布气象现代化建设蹄疾步稳:观测体系日趋完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地面站投入运行,集宁新一代天气雷达稳定运行,建成平均间距13.6公里的地面观测站网,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开展“1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完善高级别“叫应”机制,强对流预警提前量达59.9分钟,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85%,多年预报质量稳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观众朋友晚上好,一起来关注天气。今天白天,我市天空云量较多……”每天16时,市气象局气象融媒体中心都会准时响起熟悉的声音,《乌兰察布市天气预报》正在录制。专业严谨的预报信息通过镜头传递万家,每一次播报都是服务民生、播撒文明的生动实践。
“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是荣誉也是鞭策,我们要像守护天气晴雨表一样,继续做公众贴心的‘气象哨兵’。”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郑潇道出全体气象人的心声。
心系民生 彰显气象温度
“杨树飞絮预测和治理建议发布得太及时了!”市气象局发布的一条精准贴心的专项服务获得市民纷纷点赞。
文明创建成果最终落脚于服务质效。市气象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服务理念,开启特色气象服务新思路:精心打造的“中国草原避暑之都”品牌,已成为推动乌兰察布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助力乌兰察布市获得“最受关注的天气预报城市(宜居宜游)”,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入选“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开设“气象专家说天气”行风热线节目,了解群众需求,解答群众疑惑,累计播出11期,让气象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组建共计57人的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一线:防灾减灾知识宣讲、小区公共设施修缮、助农兴农服务、参与垃圾分类、气象科技助农活动处处可见“气象红”。他们及时发布杨树飞絮预测和治理建议,开展义务植树、铲冰扫雪、清理卫生等爱卫运动,将文明新风播撒四方,让气象的温度在志愿服务中流淌。
弘扬诚信文化,推进法治气象。加强诚信建设宣传,持续优化政务服务,45项气象权责清单向社会公布,4项气象行政许可纳入《乌兰察布市二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其中1项标准入选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周、国家安全日等节点广泛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文明花开,蓄力新程。
文明之花结出累累硕果,目前全市气象系统已构建起包括3个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的“3+6”文明创建矩阵,示范引领效应持续释放。
(下转第二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