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前旗老圈沟乡:党建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2025年07月16日

□本报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师慧杰

走进生机盎然的7月,耳畔是柳荫深处蝉鸣的抑扬顿挫,风中裹挟着生命跃动的飞翔感。近日,记者踏入察右前旗老圈沟乡,只见通村公路宽敞整洁,空气中浮动着浓郁花香;田间,村民忙着摘果、除草、施肥、套袋,汗珠坠在菜叶上折射出光;房前屋后,老人扫净庭院、为花枝剪型,笑意落在花瓣上;养殖场里,工人们忙着饲喂牛羊……党建引领下,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乡村新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察右前旗老圈沟乡坐落于察右前旗西南部,恰似一颗明珠镶嵌在阴山南麓。近年来,这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遵循,用“党建链”串起“产业链”,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引擎”,蹚出“风光电”与“牛羊乳”循环融合的新路子,尽显北疆乡村的时代新貌。

因地制宜:“种养” 双赢铺就农牧循环路

产业兴旺,根基在农。老圈沟乡立足实际,创新提出“为养而种、农牧循环”的发展理念——以大地为纸,以创新为笔,绘就草畜联动、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图景。盛夏时节,2.2万亩青贮玉米翻涌着翠绿波浪,1.2万亩苜蓿燕麦铺展成无垠绿毯,共同筑牢饲草料基地,让自给率达到85%,稳稳降低养殖成本。

“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成了串起产业的关键纽带。5万吨青储订单像金丝银线,将200余户农家的希望紧紧织在一起,户均增收6000元的喜悦,成了这片土地最鲜活的丰收注脚。

养殖业作为支柱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加速提质增效。老圈沟乡借地广人稀、天然牧场的优势,推动“牛羊乳”一体发展。京西牧业如一棵深扎土地的产业大树,串起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每年直接提供300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2800人增收,在塞北草原奏响共同富裕的乐章。优质安格斯肉牛养殖以“一牛先行”带动“百业兴旺”;德羊贵乳创新的“前厂后牧”模式更显巧思——先进的机械化挤奶厅连着广袤草场,让“老圈沟产”高端羊乳香飘全国。依托“政府+企业+农户”框架,这里探索出“托管养殖”“订单农业”“务工就业”“集体经济”“土地流转”五种带农模式,恰似五线谱奏响富农强音。当年产2200吨优质羊奶转化为1500万元产值时,“老圈沟制造”的招牌在塞北愈发闪亮。

动能转换:绿色能源照亮转型道

站在老圈沟乡高处眺望,新能源项目的壮阔图景扑面而来——这是当地推动二产转型的生动注脚。内蒙古能源察右前旗50万千瓦风光发电、内蒙古运达能源28万千瓦绿色供电等项目,总占地近4000亩,如明珠嵌于沃土。近百台百米高的风电机组擎天而立,巨叶在天地间划出力量弧线;数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似蓝色海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折射着清洁能源的希望。晨曦中,阳光洒向光伏矩阵,溅起万道金光;夜幕下,风电机组的航标灯与繁星交辉,恍若地上银河。

项目建设中,零散土地被充分利用,闲置地块焕发新生。仅此一项,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也实现了风电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同时,风电就地开发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降低了污染,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筑牢国家能源基地、践行“双碳”目标添了把劲。

更妙的是“板下经济”——昔日荒芜的土地上,光伏板下种起作物、养起畜禽,“板上发电、板下种养”的立体模式,让每寸土地都不“虚度”,成了绿色发展的鲜活注脚。

文旅融合:诗与远方在此相遇

老圈沟乡的美,是大自然挥毫的调色盘。阴山环抱中,四季皆是画:春有万亩苜蓿铺成紫色海洋,夏见丘陵草原翻涌翡翠浪,秋遇燕麦田漾起琥珀韵律,冬赏牧场银装素裹如童话。

乌日图布拉格湖畔,晨曦微露时薄雾轻笼湖面,如镜似纱,鸿雁掠水,倒影随波;吉典布拉格七彩火山群,夕阳下幻出绛紫、赭红、鎏金等色,亿年玄武岩柱状节理如大地琴键,奏响自然交响;从京西草原到固尔班布拉格,泉水汇成的溪流与水洼,似蓝宝石项链缀在大地,与远处风电机的白色叶片相映,动静之间皆是风情。

乡党委政府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产业为墨,绘就农文旅融合新图。“乌日图”生态度假区里,森林木屋依山而建,与草木相融;星空帐篷营地中,游客可仰望塞北最净的银河。“牧歌时光”体验带上,安格斯牧场敞开门,游客亲手饲喂、挤奶,在奶香里醉享田园慢生活。规划中的“将军山”文旅综合体,将依托木华黎屯兵地、契丹女尸出土遗址等遗迹,结合火山群与将军山风貌,建成集契丹文化体验、生态度假、草原展示、地质研学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更有精心设计的草原骑行路线,将特色民宿串成珍珠链,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望山见水忆乡愁”——这正是老圈沟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

如今,老圈沟乡企共生的生态渐成,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一幅全域兴旺的新画卷正在这里慢慢铺展。然而,老圈沟乡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正把“点”上的经验变成“面”上的成果,梳理总结小老圈村特色民宿、八印滩村京西草原生态种养、“草原印象”主题小镇露营基地和京西草原文旅融合观光园等项目的做法,以点带面全域推广。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