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老人们学习蒙古舞本报记者 马佳敏 摄
□本报记者 马佳敏
七月的乌兰察布,午后的阳光带着灼人的温度,集宁区人民公园的老槐树下却藏着一片清凉。70岁的张奋进坐在折叠椅上,指尖在电吹管上灵活跳跃,《茉莉花》的旋律混着蝉鸣漫开。张奋进穿着浅色衣服,领口系得整整齐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额角渗着细汗,却顾不上擦,直到一曲终了,才笑着接过旁边老人递来的矿泉水:“这天儿热,吹曲子更费劲儿,气息得稳,就跟咱们老年人过日子一样,得沉得住气。”
张奋进的音乐生活,从他的青年岁月就开始了。那时一把二胡陪他度过艰苦的日子,后来进工厂、教孩子拉琴,音乐从没离开过他的生活。如今,他的夏天有了新节奏: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到公园“开演”,电吹管、二胡轮流上阵,《花好月圆》《春江花月夜》是常演曲目,周围总能围起一圈听众。有次一位老太太点名要听《洪湖水浪打浪》,他当即放下电吹管,从包里摸出备用的二胡,弓弦一拉,熟悉的旋律让老太太红了眼眶:“这是我年轻时跳集体舞的曲子!”
“你看这谱子,《南湖红船》的二胡版我改了三次,节奏得慢一点,才有那股厚重劲儿。”张奋进说着就翻开随身带的帆布包,里面装着本厚厚的曲谱,页边被手指磨得发亮,上面密密麻麻标着音符的轻重缓急。说话间,社区乐队的老伙计们催着他合奏。“不管在哪儿,有音乐就有朋友。”张奋进笑着说,指尖又按响电吹管,音符乘着热风,飘向远处的人群。
与公园的悠扬不同,集宁区桥东街道泉山北街社区活动室里满是热烈的节奏。午后三点,20多位老人正跟着领队舞动红绸,红色的绸带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62岁的王秀莲站在队伍前面示范,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短袖后背已经湿透,却依旧精神十足:“注意脚步!跟上鼓点!”
70岁的李淑兰是队伍里最积极的一个,三个月前她还总说膝盖疼,现在红绸转得飞快:“以前夏天不想出门,就窝在家,浑身不得劲儿。现在每天来跳两小时,回家吃嘛嘛香,晚上睡得也好。”
有时,集宁区泉山北街社区里还会响起蒙古舞的音乐。抖肩、翻腕,蒙古袍裙摆随着动作扬起,老人们跟着领队学动作,手臂抬起时,阳光从指缝漏下来,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就像草原上随风摇摆的马兰花。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拉琴、跳舞、下棋、合唱……多样的文娱活动让老年人的每一天都有新期待,日子不再是重复的平淡,而是被音符、舞步和欢笑填满的丰盈。这盛夏的热闹里,藏着的不仅是老年人不褪色的活力,更是被文娱生活点亮的愈发多彩的晚年时光。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