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手机壳或含健康隐患?乌兰察布消保中心支招安全选购

2025年07月21日

●各种图案的手机壳本报记者 鲍娜 摄

□本报记者 鲍娜

“刚购买的手机壳散发着刺鼻的塑料味,尤其在手机发热时味道更为明显,这样的手机壳是否含有有毒物质?”7月19日,集宁区市民杜丽丽拿着发热且散发异味的手机向记者反映。据她介绍,这款手机壳是她以15元的价格从小区门口便利店购买的,拆封后便有怪味,使用两天后长时间刷手机时还会感到头晕,这让她十分担忧。

手机壳作为每日与用户“亲密接触”的小物件,其安全性值得关注。记者走访集宁区多家手机配件店、便利店及线上电商平台发现,手机壳市场产品种类繁多,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而部分价格低廉、外观花哨的手机壳普遍存在异味问题。

在集宁区光明街经营手机配件的商户陈磊透露,低价手机壳利润空间有限,进货时通常不会重点关注材质和安全指标,只要样式新颖、价格便宜便会采购。“手机壳生产门槛低,购买模具即可批量生产,部分小作坊为追求更高利润,甚至会使用回收塑料、工业级染料或违规添加廉价助剂。”他提到,目前大部分消费者更倾向网购,线下门店手机壳销量有限,这也导致材质安全更难保障。

针对这一现象,乌兰察布市消费者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乔丽娟给出了具体建议:

关注材质:优先选择液态硅胶或TPU材质的手机壳,这两种材质通常无异味,手感柔软且富有韧性。若手机壳刺鼻异味明显,或手感黏腻、掉色,边缘存在毛刺、按键卡顿,则可能是劣质产品,不建议购买。

查看认证:优先选购标有3C认证、执行国标《手机壳套通用技术要求》的产品。正规手机壳通常会在包装上注明材质信息,如“食品级硅胶”等。

避免低价花哨款:外观过于花哨且价格过低的手机壳,可能存在健康隐患。若手机壳仅有轻微塑料味,经通风半天后味道可消散,通常问题不大。

定期更换:手机壳长时间使用后可能因磨损、老化释放有害物质,建议每3—6个月更换一次。

乌兰察布市消费者保护服务中心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手机壳时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安全合格的产品,避免购买气味刺鼻、价格过低的“三无”产品,尤其是在流动摊贩和小型便利店购买时更需提高警惕。使用新手机壳前,建议用清水冲洗并通风放置一周,切勿让几元钱的小物件成为影响健康的“大麻烦”。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