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不“闲”着!乌兰察布市大学生用志愿服务传递青春温度

2025年07月23日

●大学生志愿者教小朋友下棋 本报记者 马佳敏 摄

□本报记者 马佳敏

盛夏七月,暑气渐浓。当多数大学生开启休闲假期模式时,我市的一群大学生却选择以志愿服务为假期“充电”。他们活跃在社区课堂、公益活动现场,用青春力量传递温暖,在奉献中书写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集宁区溪林湾社区“七彩假期”课堂上,孟静茹正俯身为学生讲解题目。作为通过“扬帆计划”加入志愿者协会的大三学生,她每天准时到岗,成了孩子们口中亲切的“暖心老师”。两个活泼的男孩和一个乖巧的女孩是课堂上的“常客”,他们每天早早到场,旺盛的求知欲让孟静茹充满动力。“看到他们从皱眉思索到恍然大悟,那种成就感特别强烈,就像看着小苗慢慢长大。”她的教案本上不仅记录着知识点,更详细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点滴。课间时分,象棋盘前的“激烈对战”、抢凳子游戏的阵阵欢笑,让教室里洋溢着欢声笑语。“本来可以休闲度假,但能在这里收获纯粹的快乐,特别有意义。”孟静茹说,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更让她提升了沟通能力增强了责任感,未来会继续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走下去。

大二学生贾子墨的志愿服务初心源于对“意义”的追求。“与其选择有报酬的兼职,不如趁假期做些更有意义的事。”这个七月,她在社区课堂辅导孩子作业、设计兴趣课程,用行动诠释“奉献”的意义。最初报名时,贾子墨也曾犹豫是否要“牺牲”休息时间,但当她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所有顾虑都烟消云散。她辅导的小女孩总是提前到场、规划有序,看着孩子的作业一点点完成,成就感油然而生。除了辅导作业,她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组织舞蹈课、读书会、趣味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校时我就常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参与环保宣传,有人问我图什么,其实是图内心的充实。”贾子墨说,志愿服务让她明白“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取,更在于给予”。这个夏天,她不仅提高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更懂得了“珍惜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而这份成长,是任何课堂都学不到的。

同样在志愿路上坚定前行的,还有来自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的大二学生王梓儒。在集宁区志愿者协会“返家乡”活动现场,他正有条不紊地核对物资、组织排队。从2024年春运期间的车站引导,再到如今的暑期课堂服务,他始终用行动践行“沉淀自己、回馈社会”的信念。“我一直关注公益,看到‘返家乡’活动通知就立刻报了名。”他说,寒暑假是提升自我的好时机,而志愿服务正是最佳方式。在社区“七彩假期”课堂中,王梓儒负责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同时组织趣味活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理解,我们不仅要陪他们学习,更要让他们感受到陪伴的温暖。”

三位大学生的暑期选择,是当代青年主动担当的生动缩影。他们用陪伴守护童心,用行动传递善意,在志愿服务中收获成长。正如他们所说,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获,是在温暖他人的同时,遇见了更有力量的自己,而这份青春力量,也将继续在奉献之路上绽放光彩。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