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4日
□本报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师慧杰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自幼酷爱文学。后来,我加入了察右前旗诗词协会,在会长和诗友们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开始尝试创作诗词。我的部分作品曾被刊发在一些网站和报刊上。我用笔记录真实的生活,做真实的自我,为丰富乡村文化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6月23日,察右前旗三岔口乡的农民诗人贾文娥对记者说。
像贾文娥这样的农民诗人,在察右前旗并不罕见。这得益于察右前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离不开该旗在北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
在内蒙古高原的广袤大地上,察右前旗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祖国北疆,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这里不仅是北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还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展现出蓬勃的时代活力。近年来,察右前旗在北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红色文化:北疆儿女的精神旗帜
察右前旗是抗战时期绥东抗日游击区之一,拥有深厚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察右前旗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挖掘、搜集、整理和编撰红色革命文史资料,以及开展文艺创作等多种方式,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察右前旗政协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收集整理并编撰了《察右前旗政协志》《察右前旗大事记》《察右前旗地名志》《草原赤子》《草原骄子》等21部文史专辑,为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今年,察右前旗聚焦本地革命历史,创作了红色革命剧东路二人台《赤土青松》剧本,该剧已进入排演准备阶段。这部剧将继续为戏剧舞台注入本土红色基因,让红色文艺之花在草原深处持久绽放。
红色文化已成为察右前旗人民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察右前旗新篇章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近年来,察右前旗委、旗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旗战略,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在此背景下,察右前旗文联于2016年组建成立了由40多名诗词爱好者组成的诗词学会。会员们常年活跃在乡村社区,用诗词描绘家乡美景、讴歌动人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成为乡土诗人。
为进一步扩大诗词文化的影响,2024年,察右前旗文联在平地泉镇南村建设了百米诗词文化墙。同年,南村被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采风创作基地”。诗词文化为察右前旗南村的农旅发展注入了文化动力,诗词文化墙与百米文化长廊交相辉映,书画、摄影、文学创作等一批艺术形式也得到长足发展。书画院、戏剧创作基地、写生基地等文创设施,成为各类艺术家交流活动的平台与场地。
近年来,在鸟语花香、绿树掩映的书画院里,一首首音乐作品获奖、一部部戏剧作品问世、一幅幅书法作品参展……传统文化在乡村焕发出蓬勃生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
文旅融合:相得益彰,前景广阔
内蒙古京西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围绕“种、养、游”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让北疆文化在北纬41度的黄金地带焕发新生。这片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文旅新地标,西临黄旗海、北望阴山,通过三大创新举措,将北疆文化的优秀基因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
京西牛村部落是内蒙古京西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结合、发展生态文明为发展理念,依托15万亩京西草原打造的集民宿、烧烤、露营、娱乐、狂欢、篝火晚会等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2024年,该部落推出的夏日狂欢项目,将内蒙古的草原音乐节形式与北京的潮流文化相结合,举办了单身帐篷派对、烤王争霸赛等活动,成为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案例。去年旅游旺季,京西牛村部落日均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我们将在今年6月28日开启‘带上家人享受草原、享受美食’主题文旅活动,共规划了民宿和露营区、草原市集区、音乐舞台区、飞牛大帐区、篝火区、田园美食区、互动游乐区7大区块,安排了极为丰富的活动内容,让所有参与来宾都能尽享北疆文化的魅力。”京西牛村部落负责人张雨亭介绍道。
未来,察右前旗将继续深挖北疆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向更深层次迈进,吸引更多人前来领略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