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4日
□本报记者 李璟 通讯员 鲍永福
既有村学渊源,又得医学教育;既能治愈慢病,又能急诊救人。骑坏多辆自行车和摩托车,在村医的岗位上坚守50多年,用一枚针、一剂中药攻克了不少疑难杂症,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夏一针”——他就是商都县小海子镇丰韩村的乡村中医夏德。
今年76岁的夏德,本应退休享清福,但他退休不退职,仍坚守在治病救人的岗位上。
初心不改,立志从医——
夏德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对农民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尤其是看到乡亲们患病时的痛苦,于是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病痛。读小学时,村里有一位名叫李培英的老中医,他勤学苦练、医德高尚,是乡亲们心目中的好郎中。为了向李老师学习中医,年轻的夏德一有空就跑到他的诊所,帮忙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夏德的勤奋终于感动了老人,李老师手把手地教他学中医,让他背诵《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和《针灸学》等中医经典,并在临床上给予实践指导。经过大约4年的刻苦学习,夏德学有所成,开始为乡亲们看病。在临床实践中,他治愈了不少疾病,受到患者的称赞,并很快被推选为当年的“赤脚医生”。后来,夏德又到商都县卫校进修两年,学成归来后继续为乡亲们看病。
医者仁心,服务乡亲——
或许是李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朴素熏陶,让夏德见不得乡亲们的病痛;或许又是救急救难和省钱治病已融入夏德的血液,成为他的本能。因此,他对每一位患者都能做到换位思考,不论患者职务高低、有钱无钱,都能热情接待,精准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夏医生体贴患者,从省钱角度出发,能针灸的不用开药方,实在需要药物,也尽量少开或用民间土方验方治疗。他娴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坚持用针灸、拔罐、刮痧等方法治疗疾病,为患者节省了不少资金。因此,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夏一针”。更难能可贵的是,夏医生给人针灸从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一点一直坚持至今。
前不久,丰润村的牧羊人张连江半夜突发腹痛,疼痛越来越厉害,实在忍不住便给夏医生打电话求诊。夏医生立刻骑上摩托车前往患者家中,经仔细诊断,发现是急性胃痉挛。夏医生通过针刺上腕、中腕、天枢和足三里等穴位,做到了“针到病除”。待患者安然无恙后,夏医生准备离去,患者心存感激,拿出50元给他出诊费,但被夏医生婉言拒绝。
本村农民郭翠珍患了子宫肌瘤,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可能转化为癌症。她曾去大医院检查,治疗效果不佳。夏医生按照中医理论,为她补气补血,疏通血脉,扶正祛邪,共配了37副中药,使郭翠珍的妇科病奇迹般地痊愈了。近期检查显示,肌瘤已全部消失,且药费除了报销外,自己也花得不多。因此,她逢人就说:“夏医生真是咱们心坎上的好中医!”
荣誉满身,坚守初心——
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经历,夏医生收获了许多荣誉。他多次被评为市、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乌兰察布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6月,被乌兰察布市评为全市“最美乡村医生”。
当被问及今后的打算时,夏医生说:“在这个岗位上习惯了。如果乡亲们需要,我就要干到最后一天。”这句话,不仅是他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乡亲们的深情告白。
夏德医生的故事,是无数乡村医生的缩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医术和爱心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夏医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成为了乡亲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好医生。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