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5年07月24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现简单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渗透方式与策略

(一)挖掘教材德育资源

结合作者背景(如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和时代背景(如《黄河的主人》的抗战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层含义。

选择与德育紧密相关的课文,如《一面》《母亲》等,通过情感共鸣实现思想教育。

(二)融合语言训练与德育

在字词、句式分析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化石吟》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精神。

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如讨论《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提升批判性思维。

(三)创设情境与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增强德育体验(如模拟鲁迅与青年交流的场景)。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

(一)课内讲解贯穿德育教育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写人、写物、写景、写事几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归类进行德育教育,写人的文章教育学生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写物的文章教育学生爱惜物品,珍惜资源;写景的文章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写事一类的文章可以通过反映的道理来教育学生。如在教学《哈尔威船长》一课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出船长的品质: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在教学中可假设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危险情况:看见小偷偷东西、有人落水、遇见火灾等,在教育学生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可让其打110电话等求助或求助身边的大人,使学生从一系列假设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课外阅读延续德育教育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思想觉悟。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我眼中的关云长》、名人成功故事会、闲聊话三国等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阅读中。

三、注意事项

德育渗透需避免生硬说教,应自然融入语文学习过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

兴和县明德小学 陈学峰 郝苗苗

兴和县教体局 许文清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