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
□本报记者 孙国俊
通 讯 员 王俊霞 乌日丽格
航天育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通过融合航天技术与传统方法,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铃薯育种新模式,不仅加快了马铃薯育种进程,更为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按下了“加速键”。
眼下,正值马铃薯盛花期。在商都县小海子镇的太空马铃薯试验田里,搭载过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六号航天飞船的马铃薯种子绽放出簇簇花朵,与周边的青山、田野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图。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遗传与育种研究室主任崔长磊正在试验田里穿梭忙碌,一边仔细观察着每一株马铃薯的生长情况,一边记录着相关数据。
“今年希森马铃薯育种田面积有120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新品种选育、资源评价及项目研究等。这些经过一年培育后筛选出的优异的太空马铃薯目前长势良好,有望能够从它们中选出更高产、更抗病、更耐旱、更高品质的新品种。”崔长磊介绍。
据悉,目前试验田内正在进行选育的太空马铃薯有两个批次,一个是搭载神舟十四号返回的212份材料,另一个是搭载神舟十六号返回的16000份单株。神舟十四号带回的种子进展较快,已经进入了第二轮更为精细的评估阶段,而神舟十六号带回的种子作为“新生力量”,正处于第一年的海选过程中,也就是单株评价鉴定阶段,科研人员正密切关注着它们的生长状况,期待从中发现更多优良性状的植株。(下转第二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