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游客在乌兰哈达火山身着太空服打卡拍照察右后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冯丽芳 通讯员 郭美荣
近年来,察右后旗依托独特的火山地质资源和草原文化,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火山+草原+文化”的多元立体旅游模式,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吸引八方游客,成为北疆文旅新亮点。
火山+太空,解锁沉浸体验新场景
乌兰哈达火山群以罕见的草原火山地貌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其独特的火山岩景观酷似“火星表面”,成为游客追捧的打卡地。景区依托这一自然奇观,打造“火山+太空”沉浸式体验:结合地质科普知识,模拟太空场景,推出“星际穿越、火星漫步”主题互动——游客可身着宇航服漫步火山口,沉浸式感受“登陆火星”的奇妙体验。这种自然景观与科幻元素、社交传播的有机融合,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体验需求,又通过低门槛互动实现了旅游内容的广泛传播,让“火山打卡”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话题。
火山+文化,深耕传承民族瑰宝
察右后旗将文旅活动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火山+文化”模式深耕本地历史文脉与民俗风情。乌兰哈达火山群承载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与文化符号:草原游牧民族视火山为神圣之地,当地流传着“太上老君炼丹炉散落火星形成火山”的传说,“北炼丹炉”“中炼丹炉”“南炼丹炉”等火山名称便源于此,寄托着对火的信仰与对生命力量的崇敬。
景区常态化举办非遗展演,马头琴、呼麦、蒙古族舞蹈等民俗表演让游客近距离感受民族文化魅力。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此举办,汇聚全国多地民歌精粹,全方位展现多元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成果,让游客在游览中深度触摸历史文化脉络。
火山+草原,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察右后旗将火山景观与草原资源有机结合,以“火山+草原”模式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依托火山灰土壤滋养的优质牧草,当地完成1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引导牧民转型参与旅游经营,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增收”良性循环:带动2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0万元,提供就业创业岗位5000余个,惠及3000多户农牧民。
同时,通过引入社会投资3.5亿元,盘活农村牧区闲置房屋200多处,在4个苏木乡镇打造特色民宿集群,现有民宿134家(其中甲级2家、丙级14家),床位数达5000多张,成为自治区民宿产业的标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的兴起,实现了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宽了发展空间。
察右后旗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激活了沉睡的自然资源,盘活、放大传统资源优势,还通过产业融合、生态保护等多维度举措,实现了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文旅热有力地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旅游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拉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多个相关产业协同发展。2025年1—6月份,察右后旗共接待游客103万人次,旅游收入7.7亿元,同比增长28.8%,乌兰哈达火山景区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收入1.26亿元,通过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未来,察右后旗将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持续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全域全季旅游新地标。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