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街边烧烤摊 本报记者 朱旭敏 摄
□本报记者 朱旭敏 李梦娜
入夏以来,随着气温攀升,集宁区街头烧烤摊逐渐增多。从繁华商圈到老旧小区,不少居民楼下都能见到嗞嗞作响的烤炉,部分路口甚至聚集着两三家摊位。孜然与炭火交织的香气,成了夏夜最鲜明的味道。这缕烟火气为市民带来便利与热闹的同时,也因油烟、噪音等问题引发部分居民困扰。集宁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积极行动,通过宣传引导、规范经营、动态监管等措施,努力在城市活力与民生需求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晚上七点,集宁区建桥路街边烧烤摊已坐满食客。刚下班的白领举着冰啤酒碰杯,小朋友围在小桌旁分享美食,摊主快速翻动着羊肉串,油星溅在炭网上发出噼啪声响。“以前总抱怨加班晚回家没热乎饭吃,现在下楼就能解馋。”周林蹲在马路牙子上,等着他点的烤羊肉串。他手机里存着几个月前的照片,那时这个路口晚上八点就冷冷清清,如今霓虹灯牌亮到深夜十一点。
在附近开超市的王兰算过一笔账:烧烤摊火起来后,她的冰镇饮料销量涨了三成。“每天都有不少顾客买完烤串就到我这儿买冰镇饮料。”她指着摊位旁整齐摆放的垃圾桶说:“而且现在越来越规范了,摊位旁边基本都有垃圾桶,不像往年满地竹签子。”刚退休的张卫国常带着孙子来“视察”。“小家伙最爱看烤炉上的火苗,说像动画片里的火龙。”他笑着说:“我年轻时的夜市比这热闹多了,现在这样挺好,有生活气儿。”刚下班的刘强与朋友聚餐撸串,他直言露天环境比烧烤店更有氛围,价格实惠,坐在路边吃吃喝喝聊聊天,很解压,主要是离家近,咱也不用找代驾。
然而,与街头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临街住户的烦恼。“你看这纱窗,用不了多久就得擦一次,不然全是油点子。”住在友谊街某小区二楼的陈慧敏推开窗户,楼下的油烟立刻顺着风飘进来,她赶紧又关上,“我家孩子有过敏性鼻炎,一到晚上就鼻塞,最闻不了这油烟。”家住新体大街某小区的市民刘振明最近把跑步机搬到了客厅。“以前总在阳台锻炼,现在根本不行。”他指着晾在室内的衬衫说,“上周刚洗的白T恤,晾了一晚就有股烧烤味,只能重洗。一到晚上就不敢开窗户,味儿太大了。天气这么热,只能开后面的窗户。”更让居民头疼的是噪音。“经常到11点多还有客人划拳,孩子小睡眠浅,很容易被吵醒。”市民陈佳无奈地说,“其实门口有烧烤摊确实挺方便,我也经常买来吃,但临街住户太受影响了,味道大,有时候还吵。”
为化解矛盾,集宁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坚持宣传、引导、整治并行的工作原则。执法人员采用定人定岗值守与机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摊位与商贩开展一对一宣传沟通,阐明露天烧烤对市容环境的影响,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商户自觉规范经营。同时,通过划定规范经营区域、推广无烟烧烤设备等举措,在保障市民享受夏夜烟火气的同时,维护周边居民的生活安宁。集宁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办公室主任张进臣表示:“下一步,我局将加大巡查监管力度,织密动态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用心用情做好城市管理这篇文章。”
[手机扫一扫]